互动交流

Interaction

首页 / 互动交流 / 生动课堂 /
细微之处见师德

作者 : 曹书德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04-05-28

夷陵中学  曹书德

    一次,听某位老师的公开课,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老师登上讲台,发现讲桌上有粉笔灰,在没有找到抹布的情况下,他走下讲台,背对学生,轻轻地吹了起来。我相信这位老师这一细微的动作,会感动前排的学生并烙进他们的心灵,成为学生关爱他人的一颗种子。

    为人师表,大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就像以上所述吹粉笔灰的事例一样,为学生着想的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分发练习资料,当课桌暂时没人时,老师是否应该用书或文具给压一压,以防掉落地上呢?学生问难题,老师拿过他的笔书写后,是否应套上笔帽后归还呢?学生对师者的言行是极其敏感的,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能延及终身。鲁迅当年在日本求学时,不就是从滕野先生用红笔在讲义上所作的修改感受老师人格的伟大吗?尽管鲁迅后来没有从事滕野先生所教的医学事业,但他从先生那儿吸取了不竭的斗争勇气和力量,激励他"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我们哪位老师不与学生的作业打交道呢?且不说评语内容如何,单是看看书写的字迹大小、所处位置,便能见出师表之一斑。有的老师尽管只是写个分数和时间,仍用朱笔强占练习本的四五行挥洒,唯恐写小了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不是在学生面前"唯我独尊"意识的一种体现么?不管是从节约用纸的角度还是师生平等的方面来看,老师大可不必用大号草体字显示师道的威严。

    小处见师德的何止这些呢?

    我们常能见到面露微笑的学生向老师问好,可许多老师对"老师好"的问候不知是充耳不闻还是麻木了,往往没有任何表情和应答。久而久之,不也让热心问好的孩子们冷了心么?

    假如一个班上有同名的学生,我们老师常常在姓名之前加"大" "小""高""矮""胖""瘦"等等以示区别,可你了解听到"小""矮""胖""瘦"这些称呼的学生心理吗? 

    如果我们教师浓妆艳抹又怎能指望学生不打扮怪异?如果教师上课时接听手机,又怎能制止学生手机频繁作响?
师表体现在细微之处,教化学生就更是在细微之处见功夫了。对学生的细微观察往往能捕捉到教育的良好契机。发现学生眼圈红了,为师者肯定不会置之不问吧;当学生揉碎试卷时,为师者应该知道,这背后定有隐情。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虽不必要教师看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但不同寻常的细节、稍纵即逝的异样总能给有的老师一些信息,利用好这些信息对赢得教育的主动权应当大有裨益。

    有一个经常出点问题的男孩子被班主任叫到运动场看台上坐着谈心,谈完起身离开时,班主任见男生裤子上沾了一些灰尘,便伸手替他拍打除掉。事后这男生特别感动,不为谈话内容,而是因为老师最后的拍灰的动作。自此以后,这男生觉得教师说的话比先前更亲切更易往心里去。同样是与学生谈话,有的老师总喜欢让学生恭恭敬敬站着,或者把学生撂在一边自己却去办其它事情,可想而知,这样的谈话效果是要大大地打折扣的。

    师表要有魅力,教育要有效力,细微之处不可不慎。不过,追求这种细节决不可靠做作获得,它应是人格与品质、观念与技艺的自然表露。

(此文已发表于2004年5月3日《德育报》)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