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Campus News

首页 / 校园动态 / 宣传报道 /
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 : 凌志军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04-02-25

    [编者按]本网向全校师生推荐《读者》2004年第四期转摘自海南出版社《成长》一书中的一篇文章--《成为最好的自己》,此文通过对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解析了简单而又复杂的教育观,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们读一读,或许会受到一些启迪。

   
我曾和微软公司的九十多人谈了话(大都是中国人,也有些是美国人),有三百多个小时的录音以及几百万字的材料。这一次我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30个人身上,他们是微软亚洲研究院170个研究员和工程师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他们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被人们当做聪明、成功、快乐和富有的典型例证,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轻。这一切都是媒体追逐的题目,但是,我关心的不是他们的成功,而是他们的成长;不是他们的今天,而是他们的昨天。

    他们对我讲述了各自的成长之路,包括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思想。我在这里写下的一百多个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对于我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而是找出他们的共性,找到是什么东西使他们与众不同。有些东西他们有,但别人也有。如他们都很聪明、很努力,有相当出色的学习成绩,有高等教育的学历,还有无限关爱他们的父母。但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有这样背景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这些东西都不在我的研究范围内。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事实证明,在他们成长之路上,真正有启示意义的东西不是这些。
线索千头万绪,当我把它们一条一条理清楚的时候,不禁大为惊讶。与我们通常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些教育准则对照起来,它们竟是完全不同的:

    1、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相关的关系,事实正相反,与贫寒之家联系密切。在我的30个研究对象中,有28人出生在小城镇。另外两个拥有大户人家背景的人,也在他们的童年时代经历过家境不景气的磨练。

    2、我没有发现一个能与他们的成功之路联系起来的家庭教育模式,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严格或者一定要宽松的观点,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是,这30个人在受教育的年代里,无一例外地希望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其中那些年龄稍大、已经有子女的人,全部声明自己将不会以严格甚至强迫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3、无论是"严格教育模式"还是"宽松教育模式",家庭都显示出很强烈的正面影响。30个人的父母中有十多个教师,其比例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总的来说,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

    4、全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过程。越是严厉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获得自由的空间。其中三个最典型的采用"严格教育模式"的家庭,都有一个"少小离家"的故事。李开复11岁离家,沈向洋11岁离家,张亚勤12岁离家。

    5、我没有发现考试分数"第一名"与日后的成就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事实上,这30人中的大多数,在学生时期并不是"第一名"。他们更多地处在第三到第十名的位置上。他们中间流行着"不必在意名次"的说法。
6、他们用在背课本和做习题上的时间,大大低于同学中的平均值。其中80%的人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拥有广泛的兴趣,而不只是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7、他们不仅关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而且更关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8、我没有发现他们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商。事实是,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显示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他们毫无疑问属于聪明的孩子,但是像他们一样聪明的孩子有很多,比他们更聪明的孩子也有很多。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9、他们都经历过一个"开窍时期"。在此之前,他们全都没有承受过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力;在此之后,他们全都在内心中增加对自己的压力。所谓"开窍时期",是从混沌到自觉、从不成熟到飞跃性的转变。他们的"开窍时期"几乎全都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期望的发生在初中阶段。父母的这种期望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无关。所以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把压力集中在孩子的初三和高三,这恰恰是孩子尚未"开窍"而心理又处在逆反阶段的时期,等到孩子进入大学能够承受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制反而减弱了对他们的压力。

    10、他们全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是教会他们应付考试的人。就像忘掉了那些没有用处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忘掉了教给他们这些知识的老师。这30个人列举出来的老师有五十多位,其中有些是外国人,全都拥有大师的头衔和大师的声誉。大部分中国教师中,只有一位是"特级教师",其余都是无名之辈。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奥秘全在课堂之外: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学习的方向,而那里真的就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特意观察了周围的学生,发现大多数人也能拥有上面10条之中的一条或者几条。但是在我的30个研究对象中,大部分人占了10条,最少的也能拥有其中8条。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最重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很高的情商;

    第二,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

    第三,优秀,杰出。

   
    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仅此一点就让他们与众不同----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吧!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