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上课铃响,毛老师已经早早地站上讲台,准备着新一节课堂的内容。
学其文,非只读其注释与解析。学其文,老师并非先讲其文,而是先如讲故事一般,给同学们讲文本背后的生动故事。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多彩的艺术效果和新奇的表现手法被人们广为传诵,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文本篇幅较长,又是文言文体,同学们的兴趣并不高涨,而老师似乎深知这一点,所以,选择了给我们“讲故事”。
“话说李白,此时正值被贬之际……在这里,两次提到‘谢公’,第一次只提到了谢公,第二次便介绍谢公热衷于寻访名山,这有什么作用呢?”老师手中拿着粉笔,眼神巡视着同学们,看同学们依然还有困惑,便引导着我们从人物事件和关系思考。“那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就要了解谢公这个人。”PPT一转,谢公的故事出现。
“谢公热衷于仕途,却非常不顺利,之后便热衷于寻访名山,所以,此情此景,诗人想表达什么呢?”有了这一提示,大家便热烈地讨论起来,“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志。”“是在说自己的仕途吧!”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谜底”揭晓。仅仅只通过谢公、李白的故事,老师便已经一步步引导同学们探寻出了此处的意蕴。诗人看似是在写谢公,实则也是在写自己。
明白了这一点,老师紧接着引导同学们,“李白在这之后梦游天姥山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思考过后,老师邀请多名同学分享对于后文景色描写的体会。在各自的分享与交流中,我们又了解了意境的特点,描写之妙处。课堂尾声,老师抛出“李白所作的这首诗,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样一个可以让我们畅所欲言的问题。我们争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强化了对李白的认识,感受到他不肯趋炎附势的傲岸品格和保持独立自由精神的可贵。这篇文章更像是李白情感的抒发与倾诉,并非是简单的一种情感。最后,老师借用这个机会劝勉我们,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面对。
语文课并不仅是充满官方的注释与逐字逐句的推敲,而是在看似复杂的文章中开出文学之花,兴趣之花,让同学们在“小故事”中学语文,把目光放到文章深处。学习语文不只是考试,而是博古通今,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这一切,都得益于毛老师精心准备的“生动课堂”,让课堂不再是“教课”的地方,而是学生求学、好学、乐学的获取新知的平台。
以思考代替记忆,以互动代替灌输。在生动的课堂中,同学们埋下乐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绽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