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Student's Demeanor

首页 / 学子风采 / 杰出校友 /
[媒体]潘晓明:在英雄的光环下诠释军医本色

作者 : 记者: 揭兴伟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12-03-23

    文章来源:2012年3月23日三峡日报C3版 


(点此下载原图)


(点此下载原图)潘晓明

    潘晓明:在英雄的光环下诠释军医本色

    本报记者 揭兴伟本报通讯员 赵田俊

    【人物档案】

        潘晓明,1962年生,轰动全国的“华山抢险英雄集体"中的一员。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诊治。每年个人完成各类复杂冠心病介入手术200例以上,多次赴国外交流学习。发表50余篇论文,编写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医学科研基金等7项基金,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目前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冠脉介入学组委员和肺动脉学组成员,卫生部血脂防治专家。

        无心插柳成荫,他迈进

“四医大"的校门

        童年在潘晓明的脑海里有些苦难的记忆。7岁时,他到了入学的年龄,而当时父母所在的612厂没有子弟学校。潘晓明不得不和一群在大院里长大的小伙伴们到宜昌县姜家湾大队小学读书。学校离家有好几里地,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简陋的校舍,破旧的课桌椅,让自幼在城里长大的潘晓明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艰苦。

        这样的学习生活持续了两个月,612厂成立了子弟学校,潘晓明在这里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三。1978年毕业时,正值地方上恢复升学考试,在班主任的劝说下,他们这一批厂矿子弟学校的学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当年宜昌地区初中升学考试。几周后,潘晓明和邓少灵、谭海军、孙炜等同学一起收到宜昌师专附中高中的入学通知书。

        这张薄薄的通知书让潘晓明的人生第一次面临艰难的抉择:到底是读情况不熟的师专附中高中,还是条件较好的子弟学校高中?最终,勇于尝试的潘晓明选择了后来发展成名校夷陵中学的师专附中高中。由于当时学校是文革后第一次以师专附中的名义招生,潘晓明这一批学生没能按时开学,而是在10月份才入学报到。

        带着美好的憧憬到了新的学校,艰苦的条件却让潘晓明有些始料未及:30多人挤在一间寝室里,没有澡堂,一个星期只能吃一次肉……打过一阵退堂鼓后,潘晓明坚持下来了。和612厂子弟学校相比,夷陵中学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并不占优势,但同学们那种奋发向上争先恐后的学习精神,让有些惰性的潘晓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开始意识到不努力就会落后,自觉跟着大家努力向前。潘晓明的体质不太好,初一时曾经因为患肝炎休学一年。高中时,因为扁桃体发炎,几次找校医周医生诊治。因此,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他突然想起周医生的话:“你可以去读军医大学呀,不光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减少病痛"。就这样,潘晓明临时改变主意,在最后一个志愿栏里填报了设在古都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没想到的是,该校军医系第一时间录取了潘晓明。

    参与华山抢险,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篇章

        第四军医大学简称“四医大",是一所为军队培养高、中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1954年由原第四军医大学和原第五军医大学合并而成,1959年成为中国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潘晓明读大二的1982年,因出了一个勇救跌落粪坑老农而牺牲的英雄学员张华,四医大声名远扬。

        聆听着英雄的故事,感受着英雄的风采,潘晓明暗下决心,要以张华为榜样,扎实学习各科知识,为人民群众服好务。那段时间,潘晓明把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像一根绷紧的弓弦,同寝室的室友想找到他,只需去两个地方:图书馆和教室。“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潘晓明的各门功课成绩提高很快,绝大部分功课成绩在80分以上,有的90多分。

        1983年5月1日,四医大三大队(1980级)组织潘晓明等150多名学员到华山旅游。潘晓明回忆说,他们原打算凌晨登顶看日出,但因火车晚点,一大早才到山下。早晨7点多,学员们爬到了千尺幢,就无法上行了。

        千尺幢是上下主峰必经之地,也是华山著名的险路之一。自下而上264级石阶,需双手牢抓两侧铁链,侧身横行通过。突然,上山和下山的人挤在了一起,一股巨大的冲力,十多名游人铁链脱手,从垂直的崖梯上跌下,砸在游人身上,翻滚着坠落。见一中年男子急速滚落,四医大学员王强和李博用身体挡了上去,王强一把抓住了他的衣服,李博抓住了他的腿。与此同时,人群中的潘晓明和同学应可满、胡湖、雷伟等人自发组织起来,冒着自身被砸伤、撞落的巨大危险,奋力抢救从崖梯上跌落下来的十余名负伤游人。在百尺峡,他们冒着被挤落的危险,筑起一道五十多米长的人墙,屹立在悬崖的边沿,直到千百名严重拥塞的游人全部疏散,安全下山。随后,潘晓明他们用树枝扎成担架,以非凡的毅力,踏着高低不平的乱石将几名重伤员抬到安全地带,拿出随身携带的急救器材和药品,运用所学医学知识,为伤员紧急救护,并急送医院,使其脱离险境。29年过去,许多细节的记忆已模糊,但当年自己和同学们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依然令潘晓明激动不已。

        当年9月,总政治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大会,对以四医大学员为主的华山抢险英雄集体进行了隆重表彰,团中央授予英雄集体“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作为英雄集体的一员,潘晓明在这一重大事件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人生篇章。

        一步一个脚印,勤奋成就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

        1985年四医大毕业后,潘晓明被分配到当时乌鲁木齐军区的20医院内科,开始了医生生涯。20医院设在“火洲"吐鲁番,初到那里,潘晓明很不习惯,天气非常炎热,没有猪肉吃,过了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

        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在潘晓明心里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一个周六的下午,他第一次独立值班,一位维吾尔族大爷来看病。在讲述病情时,老大爷突发急性左心衰,经验不足的潘晓明手足无措,一边翻着书本一边对他进行抢救。这件事对潘晓明触动很大,从那以后他更加虚心向老医生请教,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常常利用星期天,到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家中巡诊,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为民族团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于工作出色,1989年,潘晓明被调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翌年,被医院安排到上海参加心血管内科医师Fellow培训。1991年,潘晓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被录取为中山医院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陈灏珠院士的研究生。由于部队制度的原因,潘晓明失去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没有气馁,依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考研作着精心准备。1994年,他再次通过研究生考试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后攻读博士研究生,1999年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长征医院工作。

        在近30年的军医生涯里,潘晓明专注于冠心病防治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医学科研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潘晓明在临床工作方面主要擅长于心血管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目前他是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冠脉介入学组委员和肺动脉学组成员,卫生部血脂防治专家。

        离开宜昌多年,潘晓明对这块曾哺育过他的土地怀着深深的眷念。2008年借着去武汉同济医院讲课的机会,他顺便回到宜昌,看望了阔别20多年的同学和亲友,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他还抽空上网,关注宜昌的大事要情,近年来宜昌的飞速发展让他异常欣喜。采访结束时,潘晓明借本报一角真诚祝福宜昌越来越美好,广大父老乡亲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