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Campus News

首页 / 校园动态 / 教学教研 /
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全面育人 和谐发展

作者 : 杨碧君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03-01-05


             —宜昌市夷陵中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      学校概况及自评情况

我校始建于1961年, 1980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立为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9月整体搬迁,实现了总体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校园面积63014平方米,校舍面积31397平方米(不含在建学生公寓3343平方米),教工宿舍17151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788人。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26人,本科以上学历达97%。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学校已为各类高校输送合格新生6000余名。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宜昌市绿色学校”、“宜昌市示范学校”、“宜昌市名牌学校”、“宜昌市文明单位”、“宜昌市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宜昌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湖北省巾帼文明示范岗”、“湖北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湖北省优秀考点”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委多次被评为宜昌市宣教战线“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被市教委评为“五好班子”; 2001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综治委授予我校“安全文明校园”。

    学校以迁建为契机,把建设一所“一流师资、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的省级示范学校和全国千所示范高中作为我校近期的奋斗目标,把创建省级示范学校作为夷陵中学划时代的工程来抓。首先,我们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创建,多次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中层以上干部行政会,专题研究督导评估具体工作;第二,全面动员。自2000年秋季开始,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湖北省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修订稿)》,并发出《动员全校师生迎接省级示范学校督导评估倡议书》,引导全校师生提高对创建省级示范学校重要性的认识;第三,创办了《夷陵中学督导快讯》。自2001年9月开始,每月出一期,主要内容是:宣传学习有关督导评估的各项方针政策,介绍他校创建经验,布置我校创建工作任务,通报我校创建工作进展。《快讯》对于我校创建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第四,边评边整改。我们先后四次请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五次请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主要负责同志和督学到我校指导工作,根据各级领导提出的指导意见,拟定了整改方案,按照省级示范学校的标准,逐项检查工作,整改到位。2001年11月上旬,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我校考察时,指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不足,我们立即派人赴北京四中、北京十二中等学校参观学习,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校园文化设计和校园网的建设;我们还先后于2001年12月、2002年3月两次请市教研中心高中组各学科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课堂教学,收到很好效果;第五,抓信息资料,整理档案。我们按照48个C级指标,把任务分解到各处室,实行责任人制度,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保证了我校评估资料的全面、准确和规范。通过省级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学校管理干部14人、教职员工130人、学生235人及家长与社会人士19人,对照《评估方案》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认真评议,自评得分96.85分。2002年3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我校进行了复评,现申请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领导和专家评定验收。

二、      办学经验、做法和体会

(一)、着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内化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校迁建以后,我们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结合我校实际,大胆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生动和谐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健康的体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准备。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准备,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在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我们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实行开放式办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结合全员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师生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开放式的管理体系、育人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充实和提高自己。学校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获得向成年过渡的积极体验。我们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形体房,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拓展天地;广泛开展“二课”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学习,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多种条件的开放办学格局。

(二)、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1、  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履行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辅处、年级组、教研组等机构以及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形成了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决策机构和以年级组为基本单元的管理网络;校级领导每两周召开一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讨论年度、学期或阶段工作重点,统一观点,形成决议;每周召开一次年级组长以上干部行政会,回顾前周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制定、通报或讨论本部门工作要点;间周召开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学习时事政治理论,通报学校大事,布置阶段工作。年级组、教研组具体实施学校计划目标,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教育管理》等共六章178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汇编成《夷陵中学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成为全校教职工的行为准则。

2、进行“四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1998年8月,学校四届二次教代会审议并通过了《夷陵中学人事制度改

革方案》,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2001年10月,学校又制定了《夷陵中学岗位工作考评方案》。

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校内各项管理及学校基本建设、校容校貌等全面负责,并依法行使决策和指挥工作的权利;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并通过教代会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参与权。自1999年起,以处室及年级组为基本单位,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1999年首次竞岗,有1名教师转岗,2000年有2名教师待岗,2001年有2名教师解聘、2名职工试岗。全面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实施全员聘任制的同时,学校稳妥地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于2000年初出台了《夷陵中学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公布竞岗岗位及职数,公开竞岗条件及岗位职责,通过资格审查、竞岗演说、民主测评、党委审核、任前公示,最后由校长聘任。在首次竞岗中,有8位优秀中青年教师获得一致好评,分别走上学校中层管理岗位。

学校于1998年起取消了原先奖金和福利平均发放的办法,将财政档案工资以外由学校自筹资金解决的部分纳入“劳务津贴”范畴,出台了《夷陵中学教职工劳务津贴方案》,按照适当向教学一线倾斜,根据工作量多少和工作绩效好坏,实行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月收入最多相差1000元。

3、实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

学校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每年召开1—2次教代会,把教职工的“四权”落到实处。我们实行校务公开,出台了《夷陵中学校务公开实施方案》,设置“校务公开栏”,把学校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如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干部任免、评先表模、职称评聘、财务收支、廉政建设以及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及时予以公开,接受教职工监督,并请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了学校管理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增强了议事程序的规范性,调动了教职工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作为一所迁建学校,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的历程。在创业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而获得快速发展,除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靠的就是一支团结协作、廉政务实、精通业务、开拓进取的干部队伍和一支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踏实、博学善导的教师队伍。

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来自教学一线,个个都是教学能手,在做好教育行政工作的同时长期担任教学任务,坚持上课,并作为普通教师一员接受学生评教评学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目前,五位校级干部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毕业2人,在读研究生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宜昌市首届学科带头人2人;3人取得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学校领导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成为教师的楷模。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了党委中心学习小组,坚持每月一次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治校意识,坚决执行教育行政法规,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多年来,学校从未出现违规收费等现象。在学习过程中,五位校级干部分别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就有20余篇。学校还先后派遣杨碧君、周云久、付全新等中青年干部赴省、市委党校学习,不断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素质。

同时,学校建立了党委会制度、校长办公会制度及党委会议事规则,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健全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明确了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职责,充分发挥每一个班子成员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学校领导班子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在校内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学校班子成员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大力推进“民心工程”,坚持清政廉洁的生活作风和民主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开设了校长信箱,设立了举报箱,并与市教育局党委签定了《廉政责任书》,对班子成员实行年度考核、民主评议,连续三年合格率均在99.6%、优秀率85%以上,已经形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铸就名师工程

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坚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教师,用名师工程激励教师,用师德规范要求教师,用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用真挚情感凝聚教师,探索出一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用正确的理论引导教师。我们组织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通过上党课、听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树立党员标兵等先进典型,同时着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我校80%以上的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有26人次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10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校教师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自身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用“名师工程”激励教师。“名师铸名校,名校育英才”,这是《夷陵中学“名师工程”行动方案》的基本观点。学校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敢于冒尖、成名成家,使得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一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培养青年教师的具体措施:第一,实行“老带新导师制”,由同学科、同年级资深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帮一”结成师徒对子,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第二,每年开展青年教师“五项全能”(优质课、普通话、书法、计算机、才艺表演)竞赛,对青年教师“一口话、一手字、一堂课、一个课件、一篇论文、一项才艺”等教学基本功,以竞赛的形式加以引导;同时,以《夷陵中学青年教师评价系统》进行考核,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规范,明确努力方向;第三,委派青年教师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提高。我校先后选派邓敬祥等5名青年教师分赴秭归、远安等山区县市中学援教一年,既锻炼了队伍,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山区县市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扎实工作,青年教师整体成长迅速,效果突出,79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有36人进入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才库,3人成为特级教师,6人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1999年、2001年分别有1位青年教师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并被授予“宜昌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近三年来,学校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优质教案等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师就达20余人次,其中,语、数、外、理、化、政、史、地、体9门学科由我校青年教师多次代表宜昌市赴省参加优质课竞赛,其中,政治、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分别由我校教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目前,我校是全市各校教师中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获奖最多的学校。

用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学校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制定了《夷陵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对照《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作学生的表率;其次,我们设立了师德师风监督岗,及时纠正教师行为中的不良现象;第三,坚持一年一度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树立师德榜样;第四,举办讲座,组织教师观看录像,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交流师德师风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多年来,爱岗敬业成为夷陵中学教师形象的显著特色,激励着夷陵学子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用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每周半天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排入课表,长期坚持不懈,成为我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讨教育教学策略的主渠道。学校制定了《夷陵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五”规划》,长期坚持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参加省内外骨干教师培训班,近三年选派11门学科80余位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15人在职函授学习研究生课程,所有教师寒暑假均须参加一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同时,我们定期邀请教育理论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作辅导报告。例如1999年深圳大学教授余明阳应邀来校为全体教师作《管理与创新》专题讲座,2000年三峡大学盛得乔教授的《基因工程》、2001年著名作家晓苏的《作文教学观》等讲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用真挚情感凝聚教师。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当教师的贴心人,全面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校率先解决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户均居住面积居全市学校之首。学校对教师的个性特点、业务素质、兴趣特长和家庭状况等情况逐个进行分析,按老中青分别由党委成员分工负责,建立学校领导与教师交流谈心制度。我校1998年整体搬迁时,交通不便成为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克服经费上的巨大困难,专门购置两台大交通车,一台用于接送老校教师上下班,另一台用来接送教师子女上下学;近几年来从外地选调了一批骨干教师,为了让这些教师安心工作,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解决他们家属的调动和子女入学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对老教师实行“弹性坐班”,以减少上班途中的劳顿。学校重视老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学期都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体育活动,积极支持教职工参加市直机关及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比赛活动。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一年组织教职工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学校视教师为主人,充分相信他们,充分依靠他们,极大地调动起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四)、坚持德育为首,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长期以来,我校德育工作注重联系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坚持抓德育队伍建设,依托寝室和班级这两个育人阵地,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加强文明养成教育和“三观四信”教育,积极探索高中德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1、构建两个德育网络

学校成立了“夷陵中学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德育领导小组—教职工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为要素的德育管理网络和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要素的德育环境网络。在德育管理网络中,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意识,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德育环境网络中,学校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社会和家庭对教育过程参与,发挥了社会的德育功能,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校制定了《夷陵中学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夷陵中学见习班主任制度》,通过班主任队伍业务培训和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使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同时,通过公开竞选学生干部,加大学生干部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此外,我们建立了“班主任—学生家长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并成立了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充分听取家长对学校办学的建议和意见,编发“会议纪要”,近两年,学校采纳家长合理化建议50余条。这种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做法,充分发挥了社会和家庭在育人环节中的作用。

2、建设两个德育阵地

文明班级建设和学生星级寝室建设,是我校德育建设的重要阵地和依托。

在文明班级创建活动中,学校建立健全《夷陵中学文明班级考核制度》,每日按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各班进行量化考核,鼓励各班积极主动地开展德育特色活动,不断探索德育评价方式的更新,使文明班级创建活动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星级寝室建设中,学校建立了《夷陵中学星级寝室考评条例》,突出体现寄宿制学校学生寝室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探索出一套寄宿制高中学生寝室管理的成功经验。

3、拓宽四个德育渠道

突出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教育必须渗透德育内容,学校要求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中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每学期期中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情况,并将教师撰写、发表或交流德育论文的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指标。

我校注重学生的“三观四信”(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信念、

信任、信心)教育。自1997年起开办学生业余党校,迄今已举办了4期培训班,通过开展理论讲座、演讲比赛、实地调查、读书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年来,共培训学员近800人次,600余名优秀学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两年共有9名优秀学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也是我校德育常规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我校德育工作的始终。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每周一次升旗活动,认真做好国旗下的讲话,坚持让全校学生每天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收看《新闻三十分》和《新闻联播》节目;每周两节班级团队活动时间以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我们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将高中三年的德育内容按年级分别有所侧重,并逐步深化,形成系列。高一新生从军训开始,全面接受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和挫折教育,逐步明确现代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信心,确立奋斗目标;高二学生重点接受道德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信仰,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高三则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正确的信念,把个人理想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学校涌现出身残志坚被誉为“宜昌小海迪”的“宜昌市优秀共青团员”、2000年度“宜昌市十大新闻人物”卞贵洲,《半月谈》全国优秀中学生奖获得者龚莉、全省三好学生文雯、全省学联优秀代表艾宜等先进典型。

开展德育进社区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德育进社区活动,有效拓宽了德育渠道,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学校每年暑期组织青年志愿者 “三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爸爸妈妈下岗,我为父母分忧”活动、环保调查暨宣传活动、禁毒知识宣传活动、滨江公园护绿队活动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同学们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价值累计达七千多元。学校和远安县旧县中学结对近五年来,全校师生为该校捐款捐物价值累计达四万余元。学校开辟有三峡坝区、土门空军雷达团、烈士陵园、远安旧县中学、三峡植物园等五个校外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学校环保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发走上街头,走进工厂,开展环保调查,进行环保知识宣传,该小组自办的环保知识宣传报《蓝天·绿水》,自1998年以来共印发15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读卖新闻》记者江上志朗于2002年1月9日来我校采访,他们对我校长期坚持环保宣传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近几年,我校学生志愿者长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滨江公园、夷陵广场、儿童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护绿行动达2000多人次。《光明日报》、《湖北日报》、《宜昌日报》等媒体曾多次报道我校学生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的情况。 

2001年8月,团中央、团省委、《中国教育报》社和《中国青年报》社来校调研学校团建工作时,对我校德育进社区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化、系列化和社会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学校被团省委评为“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坚持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制定科学的心理辅导策略,学校制定了《夷陵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研究省级课题立项,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知名心理专家的悉心指导。

1998年以来开通的“青年信箱”和创办的《雨花健心房》(心理健康辅导报),成为解除学生思想矛盾和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特别是学校网站(www.hbylzx.com)开通以来,有效地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每学期师生通过这一形式沟通达万余人次。

学校建有贫困学生保障制度,设立了“夷陵爱心基金”。截至目前,教师捐款达万余元,基金总额达10余万元,已资助校内外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仅2001年秋季学期就有48位同学得到资助。曾海军、刘泉等一批贫困学生在“夷陵爱心基金”的资助下,分别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全国重点大学。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逐步走向开放、成熟,逐渐学会与人交流和相处,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品质和人格,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学校深入持久地抓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先后通过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宣誓仪式、“文明夷陵人”主题演讲赛、设立文明监督岗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文明校风的形成。学校组织的新世纪元旦《篝火晚会》、2000年教师节《秋之韵》文艺汇演、2001年元旦大型文艺节目《世纪之光》、2001年5月艺术节系列活动(包括文艺汇演《青春万岁》、《班级艺术活动设计比赛》、《人与自然》摄影绘画展、《美丽寝室我的家》五星级寝室才艺表演等)、纪念建国52周年诗歌散文诵读比赛《如歌年华》、法制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成人宣誓仪式等系列活动,成为学生发展综合能力、展示创造才能的生动舞台。学校还多次请“戏”进校,利用周末俱乐部(Weekend Club)时间为学生放映《大决战》等中外优秀影片共100余场次。

健康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增长才干的营养源。夷陵中学中英文广播电视台、《百草园》文学社、舞蹈队、管乐队、周末俱乐部、中国象棋擂台、演讲与主持班、劳技兴趣小组、合唱队、学生摄影协会、书画兴趣班、电脑沙龙等众多学生社团,象美的甘露,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使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修养不断得到升华。

4.突出两大德育特色

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校开展的各项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参与的激情,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个体在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激发创造潜能。

通过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将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培养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多元评价,将学生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按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全校各班进行逐项量化考评,实行每月为文明示范班授牌仪式,每学期评选优秀班集体。在文明班级建设中,采用各班自我申报德育专项特色活动的做法,如,103班义务为图书室服务,做“读书小导师”;106班倡导同学们关心时事,成立了“时事论坛”;202班成立了“气象社团”,……。各班开展的德育特色活动充分发挥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由被动变主动,变他律为自律。

学校注意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1999年宜昌市城区“华强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从运动会会标的设计、开幕式策划到裁判工作,所有环节都由学生参与组织,教师只起指导和协调作用。2001年年初,团中央等单位来我校调研检查团建工作,从陪同检查到工作汇报全部由几位学生“校长助理”完成。2001年3月,瑞典学生访问团一行二十余人来我校访问交流,从接待策划到全程陪同翻译,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表现出我校学生良好的组织和交往能力。

学校的记者团、广播台、学生会等群团组织,无论是成员组阁,还是常规工作开展,全由学生组织。“夷陵论坛”是学生自主组织的学术讲坛,近年来该论坛组织了《走进红楼》、《大话西游》、《中西方文化比较》、《金(庸)古(龙)齐谈》等大讨论,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受到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

2002年1月,夷陵中学搬迁后第一届团员代表暨学生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得到进一步落实,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依托小寝室做育人大文章。星级寝室创建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又一个亮点。学校星级寝室建设注重将规范整洁的内务整理和健康高雅的寝室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文明、自主、合作的自理自立意识,营造和谐温馨的寝室氛围。走进我校学生宿舍,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寝室铭、鲜花等饰物显示出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星级评定机制在激励全校学生搞好寝室文明卫生的同时,把寝室成员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拥有一技之长作为考核评定寝室星级的重要依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同学间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二(7)同学长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到点军区郭家岭幼儿园当小老师。仅2001年春季学期,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深入校内外开展公益活动累计达1500多人次,95%以上的寝室成为星级寝室,其中,25个寝室获得“五星级寝室”称号。2001年5月开展的“美丽寝室我的家”五星级寝室授星仪式上,五星级寝室成员的才艺展示,为促进全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德育“依托小寝室做育人大文章”的特色落实到了学生个体的行为和自觉实践中。

据学校每年开展的学生素质自评和家长对学校办学情况反馈结果表明, 90%以上的学生进入我校不久,便逐渐学会能与人交流和科学安排时间;85%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与家人间沟通能力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礼貌待人、关爱他人。

(五)、以改革和创新为先导,让教与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校教学工作以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为突破口,以落实课堂常规、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科研、校本课程开发及对外交流为载体,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形成了教与学良性互动、师生教学相长的喜人局面,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不断更新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全体教职工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自觉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将其细化为“两观”的转变,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学质量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气氛和谐的“教学过程观”。

为实现“两观”的转变,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印发《夷陵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材料)》20多期,每学期举办3-4期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报告会,1999-2001年举办各类公开课、研究课120多节,组织教师集体研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2、落实课堂常规,实行分层施教

落实课堂常规、实行分层教学,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经验。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制定了《夷陵中学教学常规》、《夷陵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基本规范》、《夷陵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抓备、教、改、辅、考五个基本环节的落实和评价,长期坚持领导听“推门课”,青年教师上“过关课”、中老年教师上“示范课”、教务处组织“研究课”、“公开课”,每月召开学生座谈会,期中评教评学,通过不断地“管理—反馈—调整”,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确保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层教育教学模式,即“分段调整学生心态,分批落实辅导对象,分层培养学生能力”。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不同时期的心态:高一学生因不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而容易丧失信心,高二学生容易浮躁、学风不扎实,高三学生因高考压力而焦虑不安。分段调整学生心态,就是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自信心。对于“学困生”,分别由任课教师结对跟踪研究,通过个别的思想工作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每学期分年级举行“学会学习”专题报告会,广泛开展二课活动,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积极性,落实分层培养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同时,我们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手段。学校花大力气高标准配齐配足理、化、生、劳技、无线电、多媒体、计算机、语音室、图书馆等实验室(馆),鼓励教师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自1998年起坚持一年举办一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近三年来,付全新同志等25位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在市级以上优质课件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使课堂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成为夷陵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3.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我校于2000年秋季正式启动研究性学习,成立了“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于2000年12月举办了首期“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并首先在高一、二年级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在全校推广。仅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参与率达到92%,我们共收到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及论文692篇,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筛选,有13名同学荣获“夷陵中学2000-2001学年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奖”,其中三(7)班何杰同学题为《宜昌市天气变化的规律》一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他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长期观察,对宜昌市多年来的天气变化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阐明了建国后宜昌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气候恶化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具有相当水准,得到有关气象专家高度赞扬。2001年4月,由有关专家、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对获得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的学习报告及论文举行了论文答辩。面对评委的提问,他们沉着冷静、落落大方,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夷陵学子扎实的科学素养、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湖北日报》2002年4月4日B1版头条以《夷陵中学研究性课题活动有声有色》为题,作了详细报道。

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过程,注重评价多元化。通过学生从社会实际生活中选题研究,培养了学生关心周边环境和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学生通过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树立起学习信心;通过学生共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宜昌日报》对此作了大量篇幅的专题报导,为全市开展研究性学习起到了示范作用,省内外20多所中学先后来我校交流学习。

2001年秋季,我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并注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4、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落实科研兴校战略

我们把教学科研划分为三个层次: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教材教法研究论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以及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实行年度嘉奖。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奖的论文共300余篇。学校还十分注重课题研究,已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个、市级课题1个,包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Discover In China—DIC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中学英语动态真实教学法》试验、湖北省中学化学《多媒体CAI与创新教育研究》、湖北省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实验、湖北省《高中物理与STS相结合》、全国《高中生数学创造能力的结构分析和培养对策》、宜昌市《语文“双促双发”》以及2002年1月已经通过省级验收结题的湖北省《高中历史“三年四维”实验研究》等教育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到省市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促进了“科研兴校”战略的落实。

5. 开发校本课程,推行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所有部颁课程,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大力推行课程改革。我们逐步建立起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把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造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00年起,我校开设有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安全与急救知识等选修课。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先后开设了“演讲与主持”、“生活美学”、“文学欣赏”、“书法”、“表演艺术”等10余门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校健康高雅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使一部分有特殊潜能的学生脱颖而出。现在,我校已成为宜昌三峡电视台《青草地》节目的学生演员、学生主持人基地; 2000年我校学生参加《中国青年报》“顶新杯作文大赛”,朱剑锋同学的作品《老迂》在《中国青年报》刊载并荣获全国二等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

6、重视体音美劳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体音美劳和信息技术教育,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上好“两课两操”,开展经常性小型多样的课外体育比赛,让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全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96%以上,体育合格率100%;开好一年一届田径运动会,建好学校体育运动队,积极参加省市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年起我校在宜昌市率先改革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方法。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高中学生体育课堂状况调查》,认真分析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制定了《关于我校体育教学教改的实施方案》,打破传统的班级建制,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和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实行小班化、专业化分层跨班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学生体质明显增强,体育运动兴趣和运动成绩显著提高。2002年,我们将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加大改革力度,力争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高中体育教学新路。

2001年,我校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中学生体质标准试点学校。

学校重视学生的音乐美术欣赏,不仅开足课时上好课,而且组织好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我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技课、校内劳动课、校外劳动基地活动和周末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大事来抓,做到了有工作计划、有过程记载、有评价、有总结。我们坚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活动,并制定了相应奖励措施,每学期都举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和科技征文活动。2000年,秦耕同学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高中生劳技操作技能竞赛,《机械制图》获省一等奖,谭松林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青少年电子技师比赛获省一等奖,并与焦维等5位同学同时获得“国家二级电子技师”称号。学校成立有学生电脑网络班和程序软件班,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在2000年举办的电脑绘画比赛中,有近30名学生作品获奖;现102班、104班、106班等班级的同学学以致用,先后建立了班级网站和个人主页。2001年,李一仑同学的“脚踏式鼠标器”等12项小发明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彭涛等6位同学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青少年电子制作比赛,有3人获省一等奖,3人获省二等奖,是全省94所中学556名参赛选手中获奖等次最高、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7、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还通过加强校际交流、举办社会开放日、邀请名人进校园、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办学信息交流、提高办学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组织发起了“宜昌市重点中学联谊会”,借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发挥夷陵中学的人才资源优势,对宜昌市13中、18中对口帮办;②设立“社会开放日”,倾听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我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③聘请国内教育专家和外籍教师为我校教师作专题报告,温元凯、纪宝成、侯杰昌、鄂栋臣、余明阳、邓一光、李鲁平等一批著名学者、专家、教授、作家先后来我校指导工作、发表演讲;④派遣骨干教师赴兄弟省、市学习观摩, 2000年10月,校长杨碧君同志参加省教育厅与新西兰联合举办的“湖北省中学校长培训班”学习并赴新西兰任见习校长一月,回国后撰写了中外教育比较考察文章,先后发表在《湖北教育》、《宜昌日报》;2001年3月,党委书记戴思源同志赴德国访问学习,带回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其撰写的《德国教育中的人文现象》一文,在《宜昌日报》和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优秀社科论文集》上发表;2001年7月,学校又派遣谢登武老师赴美国进行交流访问和学习。谢登武同志还先后赴沈阳、长春讲学,介绍我校外语教学的经验。通过对外交流,进一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创建一流办学条件,提供一流后勤服务

1、学校设备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氛围

我校是一所迁建学校,校内所有建筑设施均系近六年新建。学校依山而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既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同时又相映成辉,浑然一体。其中教学区主体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及办公楼,拥有教室34间,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的物理实验室3间,化学实验室4间,生物、劳技实验室各2间,实验设备先进,药品齐全,可以开齐全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校拥有天文望远镜、电视演播厅、闭路电视系统、低音广播系统及音乐教室;学校图书馆藏书5.5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180余种。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建有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装备有两间多媒体微机室和语音教室,配置先进的计算机和现代化的语音训练系统,微机室全面向学生开放;教学双向控制中心,可通过34个双向交互多媒体教室,使多媒体CAI轻松地走进课堂。

学校运动区建有400m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包括一个足球场,4个篮球场(其中一个灯光球场)、3个排球场、3个羽毛球场、12副乒乓球台及形体练功房和全套健身器材,运动区可供一个年级同时上体育课。

学生生活区包括食堂、餐厅、公寓、浴室、医务室、书店、商店等,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致力于创建园林式绿色学校,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分步实施校园整体环境规划方案,目前校园可绿地绿化率100%、绿化覆盖率41.05%。我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建设,对校园环境卫生实行班级包干,每天打扫卫生,由保洁员全天候保洁,并由学生组成校园环境文明监督岗,保证校内不留卫生死角。

我们修建了花坛、多用途文化长廊,立起了醒目的箴言牌和庭院式艺术路灯,校训、班训上墙,以宇宙科学《日月星辰》为主题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建起了艺术连廊,以《环境保护》、《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世界文化遗产走廊》和《20世纪世界科技博览》为主题,分别在教学楼、实验楼的走廊和实验室内悬挂379块文化展板,形成鲜明的走廊文化和浓郁的人文氛围,真正达到了让墙壁说话的育人效果。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百草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是莘莘学子晨读和课间小憩的理想之地,独具特色的百草园与校园内数万平方米的绿化带以及错落有致的各类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校园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2、强化后勤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我校是一所拥有31个教学班级,在校师生2000余名的全员寄宿制学校,后勤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为确保各项后勤服务高效有序、落实到位,我们以建设一支以主管校长为龙头的优秀后勤职工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实行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落实岗位责任制,借鉴先进经验,加大后勤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各项后勤服务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中进行,切实做到了保障有力。

学校食堂管理关系着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和饮食营养水平,历来是我校后勤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确立了主管校长亲自抓,总务主任、膳食科长共同管理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针对本校实际,于2000年元月推出了《夷陵中学食堂改革管理意见》,配套建立了《食堂管理细则》、《餐厅服务标准》、《食堂卫生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经营模式上,我们继续办好大食堂,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可口饭菜,同时,为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照顾来自不同县区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饮食习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办了小食堂。为进一步加强服务的针对性,我们成立了伙食管理委员会,召开一月一次“伙管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受到师生的高度评价。学校食堂年年被宜昌市教委评为先进食堂,2000年被宜昌市卫生防疫站评为市教育系统唯一的“食品卫生先进食堂”,使我校食堂向规范化、标准化食堂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积极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道路,针对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办起了综合性商店,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各类课外读物应有尽有。

2001年,我们以食堂管理改革为契机,加大后勤管理改革的力度,推出了《夷陵中学医疗制度改革方案》、《夷陵中学办公用品改革方案》和《夷陵中学办公经费改革方案》,坚持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充分发挥了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

我校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每学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长期坚持防病防疫,医务室24小时为学生服务,各种常见病用药保证了师生“小病不出门”,极大地方便了全校师生。

同时,我们积极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我校教师住房面积平均每户超过100平方米。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不断更新观念,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

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遇到了传统观念的挑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大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具有夷陵特色的素质教育新路。

(二)、进一步加大教科研力度,确保教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长期以来,我们认识到教育教学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校广泛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教改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教科研力度,重点加强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课题研究成果。

(三)、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

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市政配套设施不全,学校又处于建设初期,今后一段时期仍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2002年4月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