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Campus News

首页 / 校园动态 / 教学教研 /
积极探索教育创新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作者 : 杨碧君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03-01-03

杨碧君校长与学生校长助理在一起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推行教育创新,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回顾夷陵中学近年来的办学历程,我们正是按照教育创新的思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才实现了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几年来,全体夷陵人克难奋进,开拓创新,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现将我校的基本做法汇报以下,愿与兄弟学校交流。

一、理念创新,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们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大胆探索和实践,确立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生动和谐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具奋良好的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健康的体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准备。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准备 ,就是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一种精神(创新精神)、二种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三种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在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搞贴标签式的素质教育,而是结合我校全员寄宿制办学实际,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开放式的管理体系、育人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管理上,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运用校园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充实和提高自己。学校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获得向成年过渡的积极体验。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二课”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练琴室、形体房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学习,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多种条件的开放办学格局。

二、制度创新,形成优良的管理机制

    夷陵中学素以校风淳朴、治学严谨而见长。1998年以来,学校全面推行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四制”改革,逐步建构起党委-行政-教代会三位一体,党委-行政-工会三线同向,校级-中层-年级组三级同步,行政-教学-后勤三面同抓的管理体系。在行政管理中,一是坚持决策程序规范、民主,切实贯彻落实“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集中”的原则;二是大力推行制度创新,针对学校发展需要,逐步建立起60种岗位职责、118种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检查,实行奖惩,从而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三是重视过程管理和细节的落实,做到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不留空白,并加强过程管理的科学评价,信息反馈渠道畅通。教师教学情况、班主任工作情况、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课外活动情况、寝室生活情况,做到了每天有记载,每周有通报,每月有奖惩,通过不断地反馈—调整—提高,形成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对我校的评估报告中评价说:夷陵中学的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扎实、真实、落实” 。

三、管理创新,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著名学者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说过:“管理就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我们的体会正是这样,好的管理就是一种好的氛围,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优势和潜能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人之不足,建立起以自我激励为主、外力推动为辅的激励机制,为教职工完成工作目标创造有利条件,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

    1、用人本管理调动教师

    我校实施的管理创新,就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为教职工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李国江老师就是这种人本管理受益者的典型代表,他于1996年毕业分配来我校,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苟言笑,上课也表情严肃,学生对其教学颇有微辞,但他专业功底扎实,英语水平较高,我们一方面帮助他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启发他扬长避短,在辅导学生奥赛上下功夫,他接受了建议并很快付诸行动,学校也几次派他外出进修。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彻底改变了师生的看法,教学受到欢迎,而且奥赛辅导成绩突出。2001年,郑振亚同学在他悉心指导下,以138分(满分140分)的优异成绩荣获第17届全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一名,2001年高考中他的理科综合考了299分(全省最高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我校实施人本管理,形成了“领导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一种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使一批青年教师由自卑走向自信,由稚嫩走向成熟,使他们的青春热情和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

    2、用人事改革促进教师

    2000年3月,我校以干部任用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市事业单位率先试行部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首次打破传统用人制度。2002年8月,我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教育局[2002]5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校内机构设置,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中层干部全员竞争上岗。通过全校动员、个人申报、资格审查、竞岗演说、民主测评、专家考评、学校量化考核、任前公示,最后由校长聘任。本次改革,中层机构由原来的7个撤并为4个,中层干部由原来11人精减为7人,使校内机构设置更加科学,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我校继续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每年都有极少数教职工待岗、转岗或下岗,2002年就有2名年轻教师被解聘。人事制度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教职工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比能力、比奉献、比贡献”的良好局面。

    3、用名师工程激励教师

    为适应夷陵中学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早在1997年,学校即制定了“调进一批、培养一批、调整少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方略。

    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制定了《名师工程行动方案》和《青年教师评价系统》,以夷陵中学师训为要求,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青年教师一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了一系列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措施。一是实行岗前培训,二是实行“老带新” 导师制,三是开展一年一度的五项全能竞赛,四是委派部分青年教师到艰苦地区锻炼提高,五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了《夷陵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五规划》。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时事政治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坚持每周半天的教育理论和业务学习,定期聘请明师名家进校园,近3年来先后有温元凯、美国福克斯大学迈克·艾伦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我们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进修,近3年来有80余位教师先后外出学习,先后有5人分赴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在职函授学习研究生课程,目前已有12人结业,16人在读;此外通过校园网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现在,我校95%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扎实工作,我校青年教师整体成长迅速,79名青年教师中,有3人成为特级教师,8人成为学科带头人,38位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人被提名为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并被授予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人被推荐为市优秀专家,20余人次在省级国家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奖,今年又有语文、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代表宜昌市参加全省优质课竞赛,均获省一等奖,继续保持了全市优质课竞赛获奖最多的学校地位。今年省级评估中,省督学在评价总结会上说:“夷陵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整体较高,观点新颖,方法灵活,效果显著”,纪登训、彭咏松等专家在听了数学、地理、生物展示课后说,这是他们近几年听过的评估课中最好的课。

    4、用真挚情感凝聚教师

    学校全面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解决好教师的住房、配偶的工作、子女就近入学等问题,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重视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身体健康保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两年一次全面体检。学校视教师为主人,充分相信和依靠教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四、教学创新,推进新的课程改革

    我校实施的教学创新,首先体现在教学观念的创新,明确提出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学质量观”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气氛和谐的“教学过程观”,其次是以落实课堂常规、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推进新的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创新。

    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即“分段调整学生心态,分批落实辅导对象,分层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2000年秋季开始,我校在全省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试点,之后推广到全校,学生参与率100%,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和成果论文数以千计,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了科技创造发明活动的开展,我校学生连续两年获湖北省电子制作比赛一等奖,13项小发明获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宜昌市首届科技节科技创新发明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21人次获得一等奖,124人次获得二等奖,并夺得车模、航模、电子制作全部三大比赛项目中的两项团体第一、一项团体第二。《光明日报》(2002年5月22日)、《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3日)、《湖北日报》(2002年4月4日)以及《宜昌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给予很高评价;我校先后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百所中学校长论坛”和全省新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介绍了经验,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普高研究性学习试点学校。

    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并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课程开发,是我校教学创新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省级以上立项课题11个,其中《借鉴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我校作为该课题的项目学校,独立承担了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果论文《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于今年8月在北京“多元智能评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五篇宣读论文之一交流,受到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论文;湖北省《高中历史‘三年四维’目标管理实验研究》已经结题。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校先后开发《演讲与主持》、《生活美学》、《环境化学》等10余门校本课程,逐步建立起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把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造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一部分有特殊潜能的学生脱颖而出。2000年,我校学生参加《中国青年报》鼎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朱剑锋同学的作品《老迂》在该报刊发并荣获全国二等奖,2001年陈雷同学作品《阿P经商记》再获此殊荣,我校连续两年获优秀组织奖;龚莉同学获《半月谈》优秀中学生奖。

    我校教学创新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行小班化、专业化分层跨班级教学,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体育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均有专文介绍,今年10月,在全国14城市体育教学研讨会上,我校4位教师获展示课一等奖,2位教师获论文一等奖。

今年10月,我校以“问题探源教学策略”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全校教师上公开课200多节,围绕怎样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探讨,每个教研组推出了一节“问题探源”教法示范课,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扎实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改革创新的教学思路,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1999年,高二学生彭健在全省化学奥赛中获全省第一名;2000年,朱剑峰同学在《中国青年报》鼎新杯作文竞赛中获全国第二名;2001年,郑振亚同学获全省物理奥赛复赛第一名;2002年,邓家星同学获全省物理奥赛预赛第一名。2001年高考,我校综合成绩居宜昌市城区第一名;今年高考,我校文理科各有3名同学进入全市前十名,5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其中,应届毕业生唐杰慧、田宁分别以691、683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市理科第一、第三名,全校省线上线率90.3%,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五、文化创新,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我校实施文化创新,贯彻“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准备”的办学理念,按照“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的思路,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环境,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利于交流的语言环境、展示自我的发展环境、社校结合的教育环境。这些构成了夷陵中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我校师生理想信念的凝聚、精神风貌的象征,对学校管理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方面,校舍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做到了绿化美化净化,我们请北京专家为校园文化设施布局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绿色文化、走廊文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师生生活其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在学生教育环境和发展环境方面,学校建立起一个德育网络(德育领导小组——教职工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学校——家庭——社会),二个德育阵地(文明班级建设、星级寝室建设),三个年级的德育主题(信心、信仰、信念)和四个德育渠道(课堂主渠道、德育进社区、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德育队伍建设上,我们重点加强班主任的选拔、培训和考核评价,学生干部则全部实行竞争上岗。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中三年德育内容有所侧重,并逐步深化,形成系列。高一新生从军训开始,全面接受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和挫折教育,逐步明确现代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信心,确立奋斗目标;高二学生重点接受道德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信仰,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高三则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正确的信念,把个人理想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

    文明班级建设和星级寝室建设,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他们以班训、寝室铭为主题,提炼本班的精神风貌,开展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我校多年来寄宿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吸引了省内外150余所兄弟学校来校学习,不少学校直接借鉴了我们的做法。

    开展德育进社区、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我校德育的又一个亮点。我校先后建立了三峡植物园等五个校外德育基地和710研究所等三个校外科技辅导站。学校每年暑期组织青年志愿者 “三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爸爸妈妈下岗,我为父母分忧”活动、环保调查暨宣传活动、禁毒知识宣传活动、滨江公园护绿队活动等,学校环保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发走上街头,走进工厂,开展环保调查,自办小报《蓝天·绿水》,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日本《读卖新闻》记者江上志朗于2002年1月9日来我校采访,他们对我校长期坚持环保宣传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二(7)班自发组织与长阳磨市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在校内办专刊介绍并通过演讲募捐,两年来从未间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台、百草园文学社、夷陵论坛、学生摄影协会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002年,湖北省首次开办“宏志班”,这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国家教育部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向高中教育阶段的延伸,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地区优秀贫困学子的殷切关怀。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经过慎重考虑,比较权衡,我校以多年寄宿制管理的经验、良好的校风、敬业爱生的优秀教师队伍和优越的办学条件,被选定为全省“宏志班”的两所承办学校之一,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夷陵中学的高度信任。

    我们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成立了“宏志班”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优秀骨干教师任教。开学以后,我们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利用早中晚的休息时间,到寝室与学生广泛接触,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初中学习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对高中生活的适应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重点加强对宏志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组织收看十六大开幕式盛况,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宏志班”先后开展《协作与竞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党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到市六中作《在逆境中勤奋学习》的报告,与市七中初二四班同学进行《求索—我的高招》学法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优秀品德,树立回报社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宏志班”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义务承担全校2000余名同学的信件收发,到学校食堂参加义务劳动,帮助南苑小区贫困孤寡老人。“宏志班”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校各班的文明创建向更深层次发展。

六、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我校稳步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今年9月,成立了“夷陵中学服务中心”,将食堂、商店、油印、学生公寓等项目的管理从总务处分离出来,优化了资源配置,有利于核算教育成本,率先为中学后勤改革探索一条新路。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严格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开展“优质服务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管理,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市卫生防疫站今年10月对全市城区中小学学生食堂卫生大检查,我校食堂各项指标合格率100%,被授予“卫生先进单位”,并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100家卫生先进单位之一。

    我们积极争取市政府领导支持,多方筹措办学经费,从电力、清江、财政、税务等单位争取到100余万元的计划外办学经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办学条件。新的学生公寓于今年秋季开学时正式投入使用;校卫生室采取与医院联办形式,扩大面积,服务功能得到规范和完善;食堂扩建和教学楼扩建工程于今年10月破土动工,明年春天可竣工投入使用;新征土地20亩,用于建设学校体育馆、艺术楼,土地征用手续已办妥,拆迁工程已开始,校园网已于今年10月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学校管理、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校门前道路改扩建工程列入宜昌市2002年“十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建成通车,学校外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02年,学校事业得到新发展,工作又有新局面。2002年5月,我校以94.66分(全省第四,全市第一)的高分顺利通过了省级评估;10月,在全市局属中学办学水平整体评估中名列前茅。今年以来,各级组织先后授予我校“湖北省示范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湖北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高研究性学习试点学校”、“湖北省初中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计划学校”、“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宜昌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并由市文明办上报推荐为省级文明单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开拓进取,全校教职工将更加团结,更加努力,为创建国家级优质示范高中而奋斗,为宜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2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