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Campus News

首页 / 校园动态 / 教学教研 /
我校全面开展新课标学习

作者 : 教务处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04-02-26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材料之二十
夷陵中学教务处、校办、工会  2004.2.25

[前言]: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拉开帷幕,为使广大教师提前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特印发本期理论学习材料。请各教研组负责认真组织实施学习、交流,教务处将负责检查、落实学习情况。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一)
                          高中新课程方案精彩绘就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详析高中课改五大目标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将进入实验。为帮助广大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本报自今日起,将陆续刊登一组"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详细介绍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整体思路,高中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两院院士对高中课程标准的肯定与评价,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等,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明确普通高中的性质及培养目标
  问: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必须首先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充分研究。那么,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是如何确立的?
  答:首先必须认识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其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思想,对我国国情和高中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深刻分析,参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教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问: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哪几方面实现突破?
  答: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可以说,高中新课程方案,无论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必将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产生深远影响。
  为学生个性发展、走向自立提供平台
  问:当前,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而且要达到同样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那么,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上实现哪些新的突破?
  答: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统一、课程内容统一、要求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
  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显然,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其次,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层次性。具体做法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灵活、有选择的课程;规定了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关系,并且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规定,要求学生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获得最低学分。这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打开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
  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
  答: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Ⅰ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
  每个科目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比如地理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科目的模块是有层次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又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层次的模块按照螺旋式设计。模块的选择既有利于多方向的选择,也有利于多次选择。
  问:为什么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答:学习领域是比学科、科目高一层次的范畴,是针对人的发展要求而确定的学习范围。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代表着对学生不同素养的要求,所以,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这样,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确保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当然,学生学习某一个领域的课程时,允许有不同的水平选择,这样可以使一般学生打好基础,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按照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意义在于,把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整合在一起,将通常需要2至3年才能学完的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这样的课程结构,既可以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可以随时调整科目间的结构,使得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问:此次课程改革增加了哪些新的课程门类?
  答: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除在学科课程中引进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职业准备和发展特点,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这样,在高中阶段,加强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问: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高中课程内容有了哪些变化?
  答: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如下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问: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答:按照新的课程计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我们将每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段为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周4学时安排,9周36学时,完成2个模块。这样每周32学时,可以并行开设8个科目,其中包括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并学科目减少,学习内容相对集中,一周有4节课讲同一内容,负担会大大减轻。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为了保证选课制的有效实施,新课程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值得强调的是,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做了如下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这样看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28学分。而且,新课程还规定在28个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6个选修课程Ⅱ的学分,这意味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由于受经费、师资、场地、设备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各学校可根据现有条件,在保证开设所有必修模块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设部分与学生将来的发展直接相关的选修模块;学校要制定规划,积极改善师资状况,创造条件,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齐全部选修模块,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问: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面前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调整?学校如何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答:在普通高中阶段倡导学生选课,使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根据这个方案,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选课指导手册,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修习计划,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可以调整学习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这就是"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学生选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问: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学校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
  答:为保障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各种专用教室以及体育馆要向教师、学生开放。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另一个值得强调的是,如何去寻找和利用课程资源,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是好的资源,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能仅凭经验去找。课程资源不是为概念作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问:伴随着高中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成为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评价改革将从哪几方面着手进行?
  答:高中将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新闻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1000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参与了此项工作。一年多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13次高中新课程方案及标准研制工作会议,专家们为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
  今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二)
高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详析高中课改五大目标

  我国高中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目前有1490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从1981年的715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405万人,约占同龄人的24%。从数量上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经从面向少数人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呈现出强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普通高中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来自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另一方面也来自教育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如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中教育如何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打好基础?这是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据了解,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制定课程方案前,首先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充分研究。通过对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性质:"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这一定位,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到重要位置。
  高中阶段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反思高中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办学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人生规划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缺失,等等。
  对此,许多高中校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现在的高中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办成了大学的预科,学校教育教学仍然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就看高考升学率。不错,高考成绩应该成为衡量学校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也不应该是办学的唯一追求。"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高中学习不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深、加难以及量的加大。高中教育是学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准定向的教育。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高中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面对各种挑战,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发展、前途、人生作出规划。因此,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
  "16岁至18岁,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其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思考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风格和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高中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能只为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服务,学校不能变成提高考试技能的训练场所。"
  "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高中教育应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它的最重要的定位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为升大学作准备。高中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教育必须脱离''高等学校预备教育''的轨道,必须明确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这应该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据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制订高中培养目标时,更加关注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
  法国提出:"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芬兰提出:"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全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
  法国国民教育部发布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指出:"高中的任务就是让所有的学生,不论其社会出身,不论其获得成功的领域如何,在其教育专业中获得基本知识,并掌握进入国家和欧洲生活,更广义地说,进入人类历史所需要的评判能力和文化知识。至于高中教育的内容,在促进某一学科和职业方向逐步专业化的同时,应该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整体出力,没有这些知识和概念,学生们在成人以后,将会无力胜任其负责的、批判的和警醒的、具有洞察力的公民角色。"
  美国21世纪高中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选择的能力、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以及自我就业的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瑞士高中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自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荷兰高中在学校设置模拟公司、企业,要求学生参与公司每一部门的工作,了解公司运作的全部流程。芬兰高中的经济课教学,让学生参与模拟炒股,自己买入卖出。
  为了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芬兰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全面的课程选择,实行无年级教学,而且在初中就开始让学生选择一部分课程(比如艺术类、体育类)。通过选课等形式,提高选课技能,学会自我负责。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芬兰高中课程方案提出,即使在高中阶段,也有必要形成学生对自我就业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的能力和态度。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经营能力、个人创意、独立工作和个人学习的责任。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思想,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将产生深远影响。
  敞开选择的大门,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人们一直认为,中等教育改革是全球性的难题,为什么?因为,中等教育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无论是升大学,还是走向社会,分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升大学,也面临着升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这是每一个高中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谈到学校教育现状时,许多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的学生面对着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选择是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的,而我们的学生却如此陌生。从小学到中学,他们很少做过选择,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选择。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敞开选择的大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课程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在选择中体验艰辛与喜悦,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学生学会选择,实际上是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
  据有关专家介绍,为完成21世纪高中教育的使命,各国高中课程改革力争做到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在课程方面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其次,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
  有关专家根据对国际课程改革的调查分析认为,当今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使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宽广灵活、富有适应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谋求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即职业类、生活类课程)的结合;谋求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结合。通过设置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其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
  法国高中课程设置非常多,如同一个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三年下来,学校里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课程表。挪威和瑞典在高中阶段分别为学生提供了13个和17个发展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以挪威为例:其发展方向为(1)健康与护理(2)艺术、工艺与设计(3)音乐、舞蹈与戏剧(4)普通与商业研究(5)饭店与食品加工(6)体育(7)化学与加工(8)农业、渔业与林业(9)木工(10)技术(11)电子(12)工程与机械(13)建筑。每一个方向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必修课、专业相关课程和选择性课程。
  由此可见,选择性是当今世界高中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其次,在对学生的要求层次上应该多样化。同时,要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以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提供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
  当前,世界高中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综观国际高中课程改革,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有机结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例如,美国教育部于1996年推出的《美国高中新计划》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大学信息。
  随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的高中教育越来越出现融合的趋势,融合文化教育与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俄罗斯、法国等一些国家提出:"高中教育为个人定向奠定基础。"法国提出:"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高中就是要给学生通向社会的钥匙。"
  如何提供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呢?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比如,美国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据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出现的明显趋势是,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法国提出:"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学生身上找到统一。"韩国提出:"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础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
  不仅如此,他们还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和门类,普遍加强了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和价值观的教育,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指导的专题研究,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如英国增加了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规定:"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职业课程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学生的关键技能。"法国增加了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日本增加了信息科和综合学习时间。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变单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基于学习领域的、充分体现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使课程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
  具体做法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灵活和有选择的课程,拓宽学生的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此外,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除在学科课程中引进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职业准备和发展特点,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这样,在高中阶段,加强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增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术素质的培养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技术素养内涵丰富,包括对技术的热情和关注、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教育不是学习简单的修理,而是要使公民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新课程给了学生一方选择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套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口味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课程组合不尽相同,不同的课程组合使其学习方式、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主动的、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学生灵活地在规模、结构不同的学生群体中流动,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同时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有这些都会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给予他们机会来实践继续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所需要的重要的生活管理技能。
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丰富多样的课程,将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平台,将为学生提供一把走向生活的金灿灿的钥匙。

 

 


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其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新教育实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前在青岛嘉裕关学校作报告的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
  采访朱永新自然要从新教育实验谈起。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并非他的独创。100年前,在英、法等国就有了新教育运动,一些有识之士不满当时的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并办起了一批体现这一价值取向的学校。于是,新教育运动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有了它的国际组织。此后,美国的杜威又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理论阐释。新教育不胫而走,后来也有了"中国版",陶行知是最早的实验者。蔡元培先生对新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
  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
  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网站。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虽然尚未成就为"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枝奇葩。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它已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交相辉映,显示出独特魅力与昂然生机。

  富有思辨性的核心理念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核心理念之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说,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潜能开发中体验"高峰"
  朱永新说,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朱永新的入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至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佳作来。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朱永新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让师生拥有智慧是智者之言,也是新教育实验走向真正成功的内在归依。

 

"问题解决"让科学思维照亮校园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一段时期,儿童不但对神秘现象感兴趣,而且,对现象背后的抽象因素同样有兴奋感。这个最佳时期大约只有5至7年,错过这个最佳发展期,有可能使他们失去探索意识。
  如何把科学思维的模式迁移到儿童发展过程中,提高当代儿童的认知水平?
  如何让科学思维永远留在他们心中,让科学探索成为他们心中永在的兴奋点?
  从幼儿园一个又一个执着而充满灵性的"为什么",到高考备战时一遍又一遍反复背诵的知识点,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思考的惰性越来越强。
  如果从校园里走出的一代又一代人都"前赴后继"地缺乏想象,缺乏问题解决意识,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多从科学思维中引进闪光的思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
  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卡尔·伊温先生对"问题解决"教学理念的理解和阐发,应该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采访地点:德国科布伦茨大学【特别说明:一所师范大学,大学老师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从这所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
  采访对象: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卡尔·伊温先生。
  采访者:李济英
  采访环境:校园朴素而宁静。伊温办公室里,墙壁书架一直顶到天花板。伊温"声明":他的所有看法都是探索性的,不是结论性的。

1.教学要引进科学思维中的"问题解决"
  记者:您在研究"问题解决"教学理念方面很有建树,您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伊温先生(以下简称"伊"):首先,我想提及的是一个奇怪现象:"问题解决"在教育领域是国际上正在发展起来的一个教学理念,但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它却是一个"古老的"科学思维过程。由此可见,教育理念滞后于科学思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教育界对"问题解决"的重视,说明现代教育意识到了教育的发展必须从科学思维发展过程中汲取营养,需要按照科学思维的模式改进教学;按照科学家的认知心理的特征培养学生。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智慧发展的高度。研究科学思维发展的模式,迁移到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提高当代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我近年来认知心理研究的出发点。
  记者:您提到教育理念滞后于科学思维,这个后滞期有多长?
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象征性地描述。从近代科学发展算起,到"问题解决"教学理念的明确提出,大约三个多世纪。"问题解决"教学理念试图将科学探索过程引进教育过程,而将问题作为科学探索的重要环节是从17世纪得到加强的。

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记者:从您的研究出发点"出发",您做了哪些研究?
  伊:简单说,主要是探索问题的质量和数量,即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针对一个现象提出一系列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和解决的问题都是高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涉及物质现象的起源。只有知道现象的起源,我们才有可能控制它。控制是认识的基本目的。
  记者: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伊:不但有可能,而且会提得很好。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养成探索现象起源的习惯。不知道起源,就不能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原理。帮助他们养成探索现象起源的习惯,关键是我们引导的途径。这条途径从儿童感知范围开始,特别是从他们的可见现象开始。
  我们在爱梅豪森镇小学做过比较系统的实验。这个镇坐落在一个环形的山丘上,山丘上蜿蜒着一条小溪,名叫酸泉,因为她发出一种强烈的醋香气息。
  "酸泉从哪儿来?醋香从哪儿来?"每年三年级学生一开学,第一课就是远足探寻这两个问题。他们翻过山丘,踏过幽谷,步入密林,寻找酸泉的源头和醋香的原因。有的孩子说,是密林中的小精灵做的香醋;有的说是密林厚厚的腐叶发酵生成的;有的说这里曾经是火山口,酸泉是火山岩隙中流出的。
  我们不给他们肯定的答案,让神秘的问题永远留在他们心中,让"探源"成为他们心中永在的兴奋点。
  记者:"探源"有可能成为小学生思维的起点吗?
  伊:有可能。从儿童发展心理的角度看,"探源"有形成的必然性。这是我们选择三年级学生探源远足的原因。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强烈地感到,自己在知识和智力上与成年人存在差距,他们渴望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像成人一样认识和探索现象。这是儿童常常和成人争论的原因。因此,这个时期,在他们心里不但容易形成探索意识,而且一旦形成,毕生具有支配作用。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儿童不但对神秘的现象感兴趣,而且,对现象背后隐秘的抽象因素同样有兴奋感,甚至有更加强烈的神秘感。因为,认识现象背后隐秘的抽象因素,是自己智力发展的检验和体现。
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引导学生建立探索意识、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奠定基本思维动机的最佳时期,这个最佳时期大约只有5至7年。因学生个体发展不同,这个时期的出现与长度有所差异。错过这个最佳发展期,有可能使他们失去探索意识。

3.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记者:您前面提到,"问题解决"是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一个现象全面而穷尽地提出问题。您已经解释了什么是"高质量的问题",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提出一系列问题"?
  伊:这是一个现代技术思想。在一个大型工程系统中,如果不能穷尽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一个小的疏漏,就有可能酿成整个系统的破坏。
  对儿童介绍这个思想,也要坚持"从儿童感知范围开始,特别是从他们的可见现象开始"的原则。我们的典型案例是"椅子问题"。
  "小椅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参与教学实验的教师问学生。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大概都能够全面回答:椅面、椅背和椅腿。知道椅子的结构组成,就有可能从结构的全视角穷尽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椅面?为什么有椅背?为什么有椅腿?抽象地讲,根据一个系统的结构组成,就有可能穷尽地提出关于这个系统结构因素的所有问题。
  但是,严格地说,这里向学生介绍的只是一个简单系统的外在结构因素,其内在结构因素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不可忽视的组成。例如,审美功能对椅子形态的影响就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曾让学生对比巴洛克时代宫廷豪华椅子和现代风格明快格调的椅子。椅子的基本结构个个相似,艺术风格却样样不同。
  因此,问题提出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是封闭的,是可以穷尽的,但是,在另一个范围内是无限的,是开放的,是不可能穷尽的,是人们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在这里,问题的提出只能力求全面。
  我们将"椅子问题"推广开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建筑物的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提出问题的意识,周密思考的意识。在他们对抽象知识最敏感的时期,训练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和阶段中,我们要求学生尝试着根据系统的结构组成,提出常规性的"问题群",尽可能接近穷尽。
4.不断将新科学问题引进教学
  记者:您的研究很实用,很有启发性。当代科学思维产生了很多新成果,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思想,改进教学,发展学生的智慧?
  伊:我的研究只是一点实用性的东西,只是在当代科学发展海洋中,撷取了几个"分子"。如何汲取当代科学思维的新成果,改进教学,发展学生的智慧?这里有无数课题需要研究,因为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为人类智慧的宝库提供出新鲜的思想。哪些具有一般意义,哪些应该并可能被汲取,进而引进教学,怎样引进教学,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对科学思维的引进,德国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实验。基尔市中学10年以前就开始向高中学生讲授混沌理论的基本思想。他们的实验是成功的,受到国际教育界的肯定。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过去的道路需要回顾,现在的需要分析,未来的需要思考和预测。这就需要科学技术界向教育界提出问题,教育界向科学技术界寻找思想,共同合作才能让科学思维的光彩真正照亮校园。

资料链接: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问题解决"是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问题解决"正是这一科学思维过程对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影响,教育界主动引进这一科学思维过程是当今教育思想发展的重大突破,启发教育界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思维过程中,汲取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维、智慧和道德的精华。科学的前沿发展就是人类智慧的前沿发展。引进科学思维发展的精华,是培养当代创造型人才的曙光!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