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

首页 / 专题专栏 / 师生作品展 /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本文公开发表于《湖北教育》2019年第7期 杨胜利)

作者 : 杨胜利    来源 : 党办    时间 : 2019-08-15

QQ图片20190815082007.jpg

QQ图片20190815082043.png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夷陵中学  杨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是对前面四育的有益补充,又是育人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开花结果,结合实践,笔者简谈以下几点。

       一、落实劳动教育,需要父母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课堂。如果父母好逸恶劳,家里一片凌乱,不知收捡整理,又如何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从小对孩子进行诸如儿歌、动画、故事等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种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持续不断地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孩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教育到位了,父母还要通过自身的勤劳行为,做出示范和表率,除了爱岗敬业,勤俭持家,在家里还要引导孩子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打扫房间卫生、整理自己的衣物,帮忙择菜、倒垃圾等。根据具体情况,父母还可给予孩子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生活的琐事中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还要教会他们劳动的技能、方法,提醒他们在劳动中注意安全,进而才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

       二、落实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创新机制。

       劳动教育不是狭隘的、片面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劳动教育的目标具有多维性,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等7个方面。劳动教育还具有融通性,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基础,对于其他四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劳动教育尤其需要做到知行合一。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主题教育、理论说教上;日常劳动以打扫卫生为主,多以班级为单位,班内多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开展;有的学校也开展适度的勤工俭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任务性、指令性的安排,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班级、个别老师还把劳动当做“惩戒”学生的一种教育手段,未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价值感、荣耀感。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进行。夷陵中学除了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清洁大扫除外,近年来,在“三自一导,多元评价”德育理念的指引下,每学期还在学生中评选“十星标兵”,其中一星就是“劳动星”,对那些热爱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在班级、寝室“星级文明创建”方面,劳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这种正面激励引导,学生能以劳动为荣,不仅认真搞好寝室内务,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包干区卫生打扫。

       对校园内的公共劳务,如环境卫生、考场布置等,我们改变以往任务分配、责任到班的指派模式,实行“班级劳动申报制”,凡是参与的班级均加分。各班踊跃申报、积极认领劳动任务,把被动劳动变为主动担当。除了适度的、必要的体力劳动,管理服务也是一种很好的劳动。学校坚持开展“小红帽”值周活动,通过文明示范岗,各班学生每周站岗执勤,宣传文明就餐理念,维护公共秩序,做好卫生保洁,协助食堂工人师傅收捡餐盘,清理桌椅,将劳动观念落地落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夷陵中学还充分利用富余土地,建立了高标准的“学农基地”,使之成为对学生开展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地。学农基地为每个班分配一块土地,在符合学校规划的前提下,自主开展蔬菜、瓜果、粮食、花卉等农林园艺的种植、管理、采摘体验活动。

       学农基地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级导师制,各班在班主任和导师的指导下安全耕种,科学实施。每个班配备一到两名指导老师,教会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劳保安全防护、生物学知识、病虫害防治等。学生劳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还能分享劳动成果。学农基地每学期适时开展一次采摘活动,并在校内进行成果展示和农产品交易活动,让师生充分体验劳动的收获和分享的喜悦。

       除了常规田间劳作、管理,学农基地还鼓励师生积极从事土壤改良、新品培育、田野观察、实验探究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农基地的各种体验活动与劳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经常对劳动过程中的心得、收获进行总结、提升,鼓励探索、创新。

       劳动不分贵贱,但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而复杂劳动往往具有创造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让学有所长的同学充分发挥兴趣、爱好、展示才干,开展创造性劳动,近几年,夷陵中学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中,允许学生自主申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或牵头一项社团活动,让学生将知识、兴趣与劳动(主要是课程开发设计、活动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我校开展有创客智造、摄影艺术、无土栽培、播音与主持、汉服文化、模拟联合国等40余门校本课程,有文学社、兰亭社、演讲与主持、博弈社、夷广传媒、蓝天绿水环保社等30多个精品学生社团,其中就有学生自主申报开设的课程和社团活动。

       三、落实劳动教育,需要社会提供平台。

        家庭和学校能够实施的劳动教育是有限的,社会才是劳动实践的广阔天地,劳动教育最终要走向社会,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友好单位,拓展了4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在寒暑假走进工厂、农村、社区、医院、火车站、图书馆、敬老院等各大场所,不仅深入一线见证了各行各业火热的劳动生产场景,还能亲自动手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体验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实践后,学生还要进行总结、提炼,撰写出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分享交流、评选表彰,有的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进一步提升了劳动的品位和境界。2019年,我校邹明耀、卢韬、程文皓、郑天成、李锦帆等同学将研究性学习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汪智悦、陈林夕、张祎萌同学在特级教师谢彬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宜昌智慧养老模式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人人争当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是宜昌市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多年来,许多学生和家长自发参与其中,利用周末、春节等节点在城市江边沿线捡拾垃圾、杂物,他们不计回报,热火朝天地忘我劳作,身体力行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创建工作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类似的劳动实践还有很多,比如,学生走进敬老院、参与中华鲟放流活动、定期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爱心义卖、植树造林、高端研学体验……学生在劳动中奉献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让劳动教育开花结果,绽放魅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审核: yang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