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Student's Demeanor

首页 / 学子风采 / 杰出校友 /
[媒体]李晓涛:在通讯领域施展才华

作者 : 记者刘晶晶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12-07-07

        文章来源:三峡日报2012年6月7日3版


(点此下载原图)

        本报记者刘晶晶      

        【人物档案】

        李晓涛,1968年9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教师,历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管理部工程师、项目经理、业务部门总经理、干部部部长、研发管理部副总裁、公司高级副总裁,现为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江城武汉,光谷中心。绿树红花,掩映着一栋白色楼房。

        这是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总部。44岁的李晓涛从深圳来到武汉,就任这家上市企业的总裁不到两个月。
    但他对这里的一切并不陌生。沿着公司门口的大学园路,驱车10分钟,就到了他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在那里,他求学、工作了整整8年。

        李晓涛的家乡,就是宜昌枝江。

        此番自深圳北上,离他的母校更近了,离他的家乡也更近了。

    有一种选择叫梦想

        枝江百里洲——万里长江第一洲。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滋润着李晓涛的童年生活。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帮大人做做家务--李晓涛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却无忧无虑,于是,他天生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像江堤上拔节的小草一样蓬勃生长,也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母都是老师,李晓涛因而接受了更好的家庭教育与熏陶。1982年,在百里洲读完初中后,李晓涛以优异的成绩被宜昌市夷陵中学录取。

        这以后,身体瘦弱的他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学习热情,也始终保持着这个"优异"的纪录,并一路被"保送":1985年,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船海系;1989年,留校任教,次年保送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研究生。读研期间,再次被学校确定为免试直读博士。

        如果继续读下去,李晓涛的人生履历可能会写上:教授、学者、专家。

        但他将这些"可能性"轻轻地合上了。他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使他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他放弃了读博士。

        他的心,被风云激荡、日夜沸腾的南方牵引着。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幻想的年代,那时的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那时的南方,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是绽放希望的地方,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发明与创造令人目不暇接,天才与英雄每天都在产生。

        毕业前,李晓涛独自一人去了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整整一个月里,他用脚丈量着这片火热的土地,用眼睛打量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越来越清楚自己渴望什么,自己在找寻什么。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到南方,到深圳,闯荡一番。"当时的深圳正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全国各地怀抱梦想的年轻人,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城市。"李晓涛渴望挑战。"人生充满着许多可能性,有选择就有放弃,同时,放弃也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回忆起当年离开校园的选择,李晓涛的语气风轻云淡。

    有一种富有叫精神

        一番抉择之后,李晓涛来到了深圳华为公司。一家创立仅仅5年、员工不足200人的民营公司。一拿到毕业证书,他就收拾行李去了火车站直奔华为。"那时的华为可不像现在这样闻名遐迩,但我感受到了她的活力和召唤。"回忆当初,李晓涛如是说。

        他也相信,这样的活力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当时正是中国通讯大发展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大部分地方都还没有电话,设备制造已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可中国自己的通讯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满足不了民众旺盛的需求,觉得华为做这个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华为开放的工作环境、进取的开拓氛围、优秀的团队精神,对于衷情于技术研发的李晓涛来说,是最渴望也是最看重的。

        初入华为,是炼狱般的日子。公司只有两层楼,离公司不到500米的农民房,是华为员工的租住地。这段路程并不算远,也就几分钟吧。可对于当时从事万门程控交换机研发工作的李晓涛和同事们来说,花不起这个时间回宿舍。

        在研发小组,办公室的地上铺了几张床垫,用几个柜子一隔,就分成了工作区和休息区。没有下班的概念,没有昼夜的区分。实在太累了,往床垫上一倒,囫囵睡几个小时,醒来后继续干活。这个研发小组的成员曾经整整一个月几乎没出过华为办公楼。他们因而也创造出了在华为久负盛名的"床垫文化"。

        一群大都不是学通讯出身的年轻人就是靠这样的执着和激情日夜奋斗,在这一年,程控交换机终于研制出来了。他们没有举行特别的庆祝仪式,就匆匆踏上去浙江义乌的旅途。两个月后,他们在那里安装了华为的第一台程控交换机。

        在华为,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是紧密结合的,所有开发人员都要到一线去安装设备。身为工程师的李晓涛更深入到一个个市场,而许多市场,都是偏远的农村。

        1994年,李晓涛一路走过了湖北的50多个乡镇,帮助当地安装当时急需的程控电话交换机,那时这些乡镇都还只有摇把电话,非常原始。那年冬天,李晓涛来到秭归。一直忙到农历除夕,他才结束手头的工作,回家过年。"可以说,秭归老县城所有的程控交换机,都是我们负责安装的。"李晓涛自豪地说。

        华为一步步壮大起来,李晓涛也一步步成长起来。1996年,李晓涛担任部门经理,随后,他担任智能业务部门总经理,负责电信增值业务产品解决方案的开发。114查号台、短信息平台、神州行等——李晓涛和他的团队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乃至千家万户都能享受到通讯发展的成果。

        他负责的114查号台,获广东省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他负责的Tellin智能网系统,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于这些荣誉,他却很低调:"华为人更注重务实地做事。"在华为,学历只是敲门砖,职称什么的,一概不认。

        这以后,李晓涛历任干部部部长、研发管理部副总裁、公司高级副总裁。

        今天的华为在国内乃至国际通讯领域,都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回望在华为的经历,李晓涛深有感触:"这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华为给了我一种精神。"

    有一种美丽叫家乡

        做了近20年华为人的李晓涛,在龙年的春天再一次做出选择,成为一名华中数控人。

        来到华中数控,李晓涛说这是自己事业上的一个新起点:"华中数控拥有很好的技术资源,但在产品的"能用"“好用"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面向市场的能力上,也还需要拓展。"拥有大型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李晓涛,也许可以进行有机的对接。有关方面也希望他能加盟,于是,他选择了"回归"。

        李晓涛用了"回归"这个词,对此,他解释说是因为华中数控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来到华中数控,让他能再次近距离感受母校的文化传承。

        回到武汉的这些日子里,晚上若有空,李晓涛会到母校散散步,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亲切。"当年的教室、宿舍、食堂都还在。"他能清晰地回忆起在华科学习生活的那些点点滴滴。而这些点点滴滴,便将他对母校的感情,浸润得更加丰富更加深沉了。有一天,他还特地约了当年的同学,到母校食堂吃了一顿饭,到操场上打了一场球。

        母校还有许多他当年的老师,他还没来得及一一拜访,但与恩师们近在咫尺,他感觉踏实而安心,就像游子归家。

        与母校的距离,也就是一条路的距离,公司在这头,母校在那头。与家乡宜昌的距离,"也同样是一条路的距离,汉宜铁路的距离,99分钟的距离。"李晓涛笑着说。7月1日,汉宜高铁开通当日,李晓涛在武汉的家中认真观看了电视报道。
    离家乡更近了。而近乡情更浓。

        虽然常年在外,李晓涛仍一直关注着宜昌的发展。在深圳工作期间,李晓涛和宜昌驻深圳办事处联系很多,许多时候,只要他在深圳,知道有家乡人到深圳,但凡有机会,他都会亲自接待。

        "宜昌人热情,环境也很好,饭菜的味道也很好。"在武汉,李晓涛的最爱是热干面,以前每次出差到武汉,他都一定要吃热干面,甚至在国外工作的几年间,他还特意买了几箱热干面带过去,以致他的那些外国同事都爱上"中国武汉的热干面"了。

        而在宜昌,他最喜欢吃的是香肠和腌菜炖鳝鱼,"那才是真正的家乡的味道。"这几年,他在宜昌的同学每年冬天会腌制好香肠后给他寄到深圳去。"以后不用寄了,我只要想吃,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就可以到宜昌吃啦。"

        说起宜昌,李晓涛的语气格外轻快。走过许多国家,到过许多城市,在他眼里,家乡宜昌始终是最美的城市,在他心里,家乡宜昌始终是他最牵挂的城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乡,每个人心中的家乡,都是深深的血脉相连。"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