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Campus News

首页 / 校园动态 / 教学教研 /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制约

作者 : 林子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03-01-05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技术与应用的两大难问题,内容与方法的两难问题。比如我们在高中如何讲程序设计、讲多少等,常用工具的把握:例如文字处理讲什么、怎么讲?这一些难题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一则是区域差异,一则是认识差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专家认为,高中阶段在学生教学,没有必要教程序设计,甚至教文字处理的一些繁多命令。据统计表明,在WORD中一个人能够使用的命令不到10%,其他人有可能使用的是另外的10%,在一个大群体中,加起来总的命令使用不超过30%,其它的命令根本就没有用上。一个很恰当的形容是WORD是功能豪华,而不是功能齐全。有的根本不需要去用。所以在教材上,有的是螺旋式的向高层次发展来教学,其实没有必要,我们没有必要去培养一个专业的打字员,也没有必要去培养一个专业的编程员,让学生去得到实际的使用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面临的这些困惑,我们要做到既要反对学科本位,又不能放弃计算机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映射;既要坚持信息活动过程中文化素养的塑造为先,又要面向技术深度和广度的取舍。例如在八十年代,DOS培养的是精英技术、精英文化,到了九十年代,WINDOWS的出现是培养的大众技术。大众文化。你教了学生的WINDOWS95,学生难道就不能操作WINDOWS98、2000、XP?因为大众技术是无需讲的过多,它可以可方便的去迁移。我们的培养方向是什么?应该是信息素养。包括大众信息文化的取向: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已经上升为"文化素养的教育",大众文化取向的教育。技术取向: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成熟且影响巨大的学科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有所反映。形成一个技术取向的教育:一是传达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支持全面的素养提升;二是提供个性发展支持。

二、高中信息技术的设置方案:
总学分:189    占总学分比例        说明
毕业学分:150    80%     
必修学分 118分   62.4%     约占毕业学分的80%
选修学分1 55分   29.1%    高中毕业至少选修22分
选修学分2 16分   8.5% 从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中选修
必修学分的分布中信息技术占8分,但是否拿入高考还没有定论

三、 高中信息技术标准制定
    在新的标准制定过程中,舍去了纲要的说法,更加明确的是内容标准,分为内容、举例和活动建议三块:比如内容标准条目例1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恰当的方式,利用因特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实现信息交流;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例:1990年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一幅著名漫画是:"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又有人撰文"别以为你是一条隐藏很深的狗"。内容标准举例2 :演示或使用简单产生式专家系统软件,感受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例子:在线执行专家系统网站中的"PC机配置顾问"专家系统(Desktop PC Product Advisor)为即将购入的PC机规划合理的硬件软件配置。活动建议举例:组建班级活动,观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并交流观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勾画人工智能技术的美好未来。标准是按以上样式出现,分为"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但具体内容没有说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区域性、条件性编写适应自己相符的教材,因此,允许教材有多样性。

四、 课程标准的灵活性与时效性:与计算机等硬件与环境的普及及程度有关、与国人对待课程的行为态度有关,比如  某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会早一些,而其它相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就会应用迟一些,这是区域性的差别。但是如果某地区的领导对信息技术的重要,也会采取相应的促进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早一些,相反就会有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另外信息技术的时效性说明了什么呢?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速度最快的一项技术,今天你学刚学会了DOS ,明天你不知能否应用到,所以我们说信息技术是具有时效性。实践也证明如此。

五、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的不同、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任务驱动"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义"任务"情况中,通过完成任务一学习知识、获取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六、 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实现合作的过程。用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不宜过多,大小与学习的阶段进展相适应;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合理安排个人工作、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解任务,即使学生体验完整过程又减轻工作强度,避免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七、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思路,鼓励多样化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根据能力和差异针对性的实现分层式的教学;异质分组,变差异为资源,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基础较差者,补课奠定基础,增强学习信心;冒尖者,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八、 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的价值取向问题:今天的信息技术开设目的是为了明天的信息技术的不开设。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学校开设,其目的是信息技术是一种常用工具。就像我们使用的字典一样,专家预测在5到10年内,中国也将不会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信息技术老师将面临新的问题,一则其它老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不再依赖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二则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专业的技术。所以现在的信息老师要居安思危,到时可没有这个岗位。另外,在其它学科他的学科知识可以慢慢积累,可信息技术知识是有时效性的,今天你学的内容,比如:GIF制作,明天就是DIRICTOR,再后来是FLASH。 再后来则会更加容易,勿需学习许多技巧就可以做出事半功倍的的事来,所以我们的知识没有积累,以前的DOS你记得再熟现在能用多少,不会DOS的又与你差多少?所以我们一则要不断学习,二则要居安思危。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你就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老师,在现在的人才聚集的情况下,今后能利用我们的机会有多少?所以多学点东西,多干点其它的有特长事情,特别是开展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至于早早下岗。未来的社会就是优中选优,不再会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人员的一时辉煌。当然,此专家强调,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虽然专家强调是个人观点,我想专家不会是赁空而说,毕竟还是全球信息了解最快的人士,应该引起我们的注视和重视。
以上是本次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制约性的观点,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和促进大家的教学,不要因此而产生无用论,产生惰性,应该说在5到10年内,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是有更多的发展前途和机遇的,应该利用现有的机会来加强我们的发展与应用。炼就出具有真本领的信息技术人员。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