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夷陵

Enter Yiling

首页 / 走进夷陵 / 发展历程 /
宜昌市夷陵中学(新校区)(1998——1999)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19-03-13


1998年,学校在编人数13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7人。其中行管人员20人,专业技术人员110人,后勤服务人员8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的38人,获得中级技术职称的35人,获得初级技术职称的51人。学校共有教学班2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6个;学生146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80人。根据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凭借整体搬迁的契机,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

由于整体搬迁,我校的办学环境及条件有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有必要建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使之更加适应教改的需要,又要更好地加强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潜力,更扎实地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党委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校职代会的意见,并结合学校实际,最终制定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模式。

所谓“封闭式管理”,体现在学生在校所受教育是全方位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教学工作力求全过程的育人(时间上从周一到周六,内容上包括学习、活动、用餐和就寝),而教育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开放式办学”,即紧扣时代脉搏,努力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设备更新、二课特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要努力向国内先进学校看齐,使学生在接受严格管理的同时,身心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发展,学习、生存、交往诸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少友邻单位的支持与帮助,这为师生参与社区共建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条件。本学年度,学校先后组织师生参与了“创文明城市公益劳动”、“澳门回归展”、“爱祖国兴宜昌合唱比赛”、“环保知识宣传”、“教师义务献血”、“我为灾区献爱心”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和文体竞赛,还多次与毗邻的宜昌开发区、809厂、电力修试安装公司、兄弟学校联合组织联谊活动,让师生在为文明城市作贡献的同时增长见识,接受锻炼,相互交流。

1999年54日,市教委主任王道本在我校主持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就我校建设和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即明确两步目标,实施三大建设,突出四项工作。

明确两步目标,即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坚持和牢牢把握两步战略发展目标:一是2000年要建成省级示范高中,二是2002年左右跨入全国千所示范高中行列。实施三大建设,一是校舍建设到2000年完成一期工程,即建成办公楼,满足现阶段教学和师生生活所必需用房;2002年力争完成二期工程,即建成体育、艺术中心。二是建设较为完备的教育教学装备,体现现代化的特征。三是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力争建成我省首批绿色生态学校。突出四项工作,一是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二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教学教研工作。

为了满足新校区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需要,鼓励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到新校区安居乐业,经教委同意,学校采取教职工个人集资的方式,在新校区新修了42套住房,总建筑面积为4000㎡。在此期间,一方面由于新校区教工宿舍处于在建过程中,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规模迅速扩大,调入和招聘了一大批教师,教师住房非常紧张,经学校联系,几十名教师被安排借住在附近的地矿部502所单身宿舍和曾家湾民户之中。条件固然艰苦,但大家都对事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以苦为乐。

在新校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老校的教工住宅改造也在抓紧施工。由于学校确定在1998年秋季实施整体搬迁,老校的两栋学生宿舍势必闲置,所以早在19985月,学校就向市计委请示,计划将学生宿舍改造为教工住宅,以解决一批高级教师和老龄教师住房面积偏小的困难。525日,市计委下发宜市计资字【1998】第217号文件,同意我校的计划,所需资金由单位自筹解决(自筹方式与新校的住宅建设相同,仍然由教职工集资建房)。616日,学校向市计委申请办理开工计划。820日,学校与江建八处签订施工合同,除对原学生宿舍3140㎡进行改造外,另外扩建1666㎡,最终改建为27套教工住宅,工程造价166万元,工期为160天,自199898日开工,至1999216日竣工。但实际上延至19996月才竣工。

除了上述42套新建房和27套改造房,学校尚有21套腾空二轮房,总共有90套住房待售。根据宜府发【199728号文件和宜市房改字【199734号文件精神,学校也颁发了宜夷校【19988号文件,在本学年度将这90套住房全部售给了本校教职工。至此,夷陵中学住房紧张的局面终于得到了缓解,从而极大地解除了我校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

除了解决住房问题,学校还为教职工做了很多实事。因为新校区位置较偏,教职工进出城区,子女上学、入托,配偶上下班,都需交通车。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添置了一辆依维柯和一辆扬州亚星,并详细制定了行车时间表,解决子女上学、放学回家(早、中、晚)的定点接送和住老校区的教职工及住新校教师的配偶按时上下班的问题。为降低消耗,让教职工子女既能就近入学,又能分布在固定线路沿途的学校里,学校领导分头行动,联系了教育幼儿园、康庄路小学、市六中,让老师们能够安心教书。鉴于新校区中青年教师较多,为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充分调节身心,学校利用有限的场地,对“教工活动室”加大投入与管理,开齐了棋牌、乒乓球、卡拉OK、建身器材。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工活动室总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99届高三学生是我校整体搬迁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共有258人,其中3人考入北大、清华,32人超过600分,102人考入国家重点名校,考生100%进入前五批录取线,而三年前我校仅仅录取了122名正取生,其余均为调节生和正取生。据市教委普教科统计,我正取生、调节生上省线比例达到了117.4%,为宜昌市同类重点高中第一名,确实令1800名夷陵师生激动而自豪。

1999年,承接上学年教委主任办公会议精神,学校确立了近三年的办学目标。其总体构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加强教学科研,创建有夷陵特色的寄宿制高中的德育工程,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设施、教科研水平、教育质量和学校创收五个方面均处于全市一流,成为全省闻名的省级示范高中,力争进入全国一千所示范性中学行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变单一升学教育为发展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依据这一构想,学校的办学方针是“高、特、美”。高,即高质量、高素质、高品位;特,即学有特长、教有特点、校有特色;美,即优美的育人环境、较高的审美情趣、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制定了校园建设的三年规划,即1999年下半年至2002年的建校规划。其要点为:997月建成运动场,998月建成第二栋教工宿舍,99年秋季兴建办公楼;2000年秋季完成第二次征地25亩,兴建体育馆、艺术楼、游泳池和单身宿舍楼,力争2001年内竣工;2002年完成第三次征地10亩,扩建学生食堂,新建42套教工宿舍。

本学年度,学校积极推进人事制度的“四制”( 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激励了教职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实行定人定岗,做到“能者上,冗者下”,使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跃上新台阶。特别是2000年年初,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实施了部分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竞争上岗的措施,16位同志报名参加竞岗演说,经教职工大会评议、党委考核等环节,3月初,在竞岗中胜出的田苹等4位同志分别走上各自的管理岗位。

本学年度,学校在校园的美化和优化方面下了较大功夫。修建了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四个标准篮球场和一个带遮雨棚的标准玻璃钢乒乓球场,铺设绿地6000多㎡;校园立式仿真音响系统取代了过去的高音喇叭;投资30多万元安装了节能型校园照明系统。在与502厂相连的山体上,圈出一块学生晨读的好去处——“百草园”;在篮球场边光秃秃的山体墙面上,嵌入三个形体硕大、色调明快、立体感强的球形图案。在教学区和生活区,都悬挂伟人头像或警示标语;教学楼前,设报栏两座;大厅之内,设文明示范班、寝室评分牌两块。由此看来,我校已成为宜昌市莘莘学子长知识、炼品质、学生存的特色学校。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拥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一支精干高效的教职工队伍,我校才能在搬迁扩建的机遇和困难面前开拓进取,克难奋进,站稳脚跟,办学水平和办学成绩年年迈上新台阶。全国政协委员邹时炎、副省长王少阶、市委、市政府领导孙志刚、王振有、李佑才、文成国、贾庆生等多次视察学校,对学校发展与办学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湖北电视台、《湖北教育报》、《宜昌日报》、《三峡晚报》、三峡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情况和文明创建活动,仅1999年的报道就达35篇次。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