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夷陵

Enter Yiling

首页 / 走进夷陵 / 发展历程 /
宜昌市夷陵中学(老校区)(1992——1998)

    来源 : 校办    时间 : 2019-03-13

1992年夏季,我校在招生工作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为从1978年到1991年,我校一直面向县区招生,与宜昌城区各初中没有多少联系,城区的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我校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如今,我校要与在宜昌城区早已根基牢固声誉卓著的兄弟学校共同择优招收城区学生,其被动性不言而喻。更何况这种被动性绝非短期所能改观,除非我校能在高考中大放“卫星”,否则,我校在生源竞争中的劣势将会延续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

尽管我校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但是,从1992年到1998年的六年间,夷陵人仍然以克难奋进、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推动着夷陵中学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并不失时机地捕捉住最佳发展机遇,为夷陵中学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冲出宜昌,扬名湖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秋季开始,我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办学规律,从学校实际出发,着重抓好三件大事。一是改进德育管理,增加德育力度,突出德育为首;二是改革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三是逐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使办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1992年年底,学校进行了校园、场地、校舍和国有资产核查工作,结果如下:校园总面积为14007㎡,其中绿化用地面积为1400㎡,运动场地面积为5000㎡,实验室面积为1121㎡,教室面积为2166㎡,图书阅览室面积为374㎡,办公室面积为883㎡,生活用房面积为7708㎡,校舍总面积为12587㎡,国有资产总计为349万余元。

1993年3月,宜昌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颁发【1993111号文件,同意学校内设机构除原有的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以外,再增设政教处,级别均相当正科级。学校领导职数配备3名,处室领导职数配备57名。至本学年度下学期,学校共有教职工79人。其中高级教师24人(含特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0人,其他中级职务6人;二级教师12人,其他初级职务8人。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62人;从事学校行政工作的干部6人(含双肩挑4人),中层干部7人(含双肩挑4人);工人4人。

本学年度,学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认真开展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的自查工作,对近几年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总结:

其一,积极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近几年来,学校遵循积极培养、认真考察、坚持标准、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而又慎重地在优秀知识分子中间发展了6名党员。在现任教师中,党员比例已达45%,从而增加了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其二,合理使用知识分子,信任、依靠教师办学。一是不断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充实到学校各级领导岗位;二是按照政策规定,积极办理以工代干的转正和聘用干部手续;三是调整工作,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用,各尽所能;四是给老教师安排荣誉职务。

其三,逐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一是培养提高师资水平。例如送师范院校进修,进行学历深造;或者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的教学研究、学术讨论、经验交流、优质课竞赛。二是改善住房条件,安装管道煤气。三是想方设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例如办好食堂、小卖部、理发室。筹资近9万元,对校内已经出售的60套住房进行维修,工程内容包括:修复门窗及换纱,粉刷墙壁,油漆门窗墙裙,修补屋面,检修供排水设施。给校外居住的教工发放煤气补贴。教工子女中考达到一定分数线可入本校读书。办好服务公司,增加收入,逐步提高学校福利待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访问。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尽快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省教委鄂教务字【1994】003号文件精神,在省、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按标准配备了计算机教学室,购置了386型计算机25台、486型计算机1台及附属设施,并实现了联网,成为我市首家微机联网的普通中学。同时,学校还添置了全自动油印机和雅马哈电子琴,使办学条件明显改观。二是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学校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将后勤服务由过去的福利型服务逐步过渡为有偿服务,形成了国有经济(大食堂)、集体经济(小炒部)、股份制经济(经营部、批发部)、合作制经济(快餐部、家电维修部)、个体经济(理发店)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态势。三是狠抓校园基本建设、创设优美育人环境。学校陆续投入基建经费和教学设施更新经费27万多元,完成大小项目20余项,重点修建了消防楼梯和宣传栏,装修了微机室,更新了课桌凳,扩建了学生车棚,改造了旧花坛,植树72棵,种草皮826㎡,从而较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

1994年,湖北省教委决定对省级重点高中开展综合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建设一批省级示范高中。学校领导班子及时将迎接省教委的督导检查评估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全校工作的重点,以此为契机促进学校的全盘工作。为此,学校作出以下安排:

其一,成立夷陵中学迎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硬件组和软件组,分别负责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二,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省教委颁布的《湖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试行方案》、《湖北省普通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等文件,以及黄石二中等兄弟学校办学和迎检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迎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创业精神,积极参加迎检工作。其三,各处室对照评估指标认真自查,既要总结出特色和成绩,又要查出努力方向,进而确立整改目标,研究整改措施,制订整改计划。同时,各部门、各岗位还要相互配合支援,使迎检工作呈现出高效优质的整体效应。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重点中学办学条件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我校教学配套设施建设,达到省教委关于重点中学督导评估标准,经市教委同意,学校打算在校园规划范围内新建一栋科技楼,楼内配置如下教学用房:图书室(含书库、借阅室、阅览室),语音室,微机室,生物实验室,音乐视听室,奥赛复习室,以及地理、历史、美术、书法活动室。科技楼的建筑面积,1995年年初定为2300㎡,6月份又改为1800㎡。虽然最终因为资金缺口太大而并未兴建这栋科技楼,但是,学校还是多方筹资48万元,在校园的东围墙内侧新建了627㎡的劳技楼,配齐了音美教室、阅览室和室内体育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用房不足的矛盾,而且还为学校每周召开教职工大会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为了方便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考虑到邮电部门对教师安装电话的优惠条件,本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伊始,学校党总支开会研究并经行政会讨论,决定在1995年内资助教职工安装住宅电话,具体数额按安装一部电话的50%计算,其余部分由教职工本人自费。凡不愿或尚无条件安装电话的教职工,学校于1995年内将资助金额分批兑现给个人。退休教职工也同样享受学校的资助,数额为在岗教职工资助金额的三分之二。最终,学校投资近12万元,资助73位教职工安装了住宅电话。

1995年秋季,学校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双线管理的模式,变为德育、教学单线管理及年级主任管理责任制,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入良性运作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扩大办学效果,学校本着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分布到位、建立机制、增强活力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四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同时,学校先后出台了高考奖金分配制度、大额津贴分配制度、教职工奖励条例及加班补课津贴制度等,从政策上鼓励教职工多干工作,多作贡献,较好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收费问题历来是学生家长和全社会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学校严格执行了上级公布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做到了政策公开,项目公开,标准公开,支出公开,受到学生家长和市“三查”小组的好评。同时,学校还对高一、高二60%的县(市)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了每月30元的生活津贴,每月总额达2280元。对家境较贫困的学生,学校还按政策发放了助学金,保证了贫困学生的求学成才。

95届毕业生是地市合并以后从城区招收的首届学生,由于招生滞后,学生基础较差,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独生子女较多,这些都给教学和管理增加了难度。不过,通过全体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的辛勤耕耘,95年高考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尤为可喜的是,文科毕业生蒋星辉取得606分的优异成绩,摘取了全市文科状元的桂冠,同时位居湖北省文科总分第五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995年,学校延续上一年的工作,认真迎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为了迎检,学校成立了迎检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和处室主要负责人共10人组成。领导小组下面实行分级负责,划分为五条线进行准备,把指定检查评估的53个子项分解到各个处室,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群策群力,团结共事,认真、系统、全面地总结多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悉心收集整理前段工作资料,迅速做好归档工作,并对照评估标准改进现时工作,最终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的迎检工作氛围。

经过两年迎检工作的准备,1997年春季,我校接受了市政府督导室组织的全市教育专家的综合评估检查。在硬件环境较差的客观条件下,全校师生在教育软件上狠下功夫,我校最终以90.8的高分被评为宜昌市“示范学校”。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宜昌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夷陵中学原有的办学条件日益显现出落后于形势的危机。由于学校地处中心城区,四周被火车站、汽车站、大型集贸市场和林立的高楼所包围,校园面积仅24亩,且无法就地扩展。办学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条件制约着发展的夷陵中学,学校从生源质量继而到教学质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依照湖北省示范高中评估标准,夷陵中学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具备申报资格。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何去何从?戴思源校长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维持现状,啃老本度日,结局是被摘牌,被淘汰,这不是我们的选择;二是抢抓机遇求发展,弃旧图新,克难奋进,争取整体扩建搬迁。这既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思考和抉择,也是广大师生的意志和心声!”

其时,宜昌作为全国最早提出科教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至1995年下半年,其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1111日,时任宜昌市市委书记的罗清泉同志(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主持了开工奠基仪式。关于这所筹建中的学校名称,其间经历了戏剧性变化。市里最初的设想是恢复“老二高”,该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是宜昌赫赫有名的重点高中,后在官方文件中又称之为“三峡中学”,而在筹建工作组所使用的便笺上,却印着“东山中学”。

1997521日,市委书记田震亚召集万九才、李德炳、王传豪、贾庆生、王浚山、王道本、刘传旺等市委、市府和教委的领导同志召开专题办公会议,对城区教育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见【199712号文件《市委专题办公会纪要》)会议同意取消三峡中学的称谓,将夷陵中学迁至现三峡中学(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曾家湾)所在地。我校搬迁后,其位于果园一路的教学楼和校园作为教委及二级单位办公之用。市财政适当增加我校建设专款,教委从教育渠道收费中调剂一部分资金,加快我校的建设。

根据《办公会纪要》精神,以戴思源为校长的学校领导班子积极加快新校建设,狠抓基建工作。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工程进度。通过市政府拨款,教委计财科筹划,学校出资、贷款等多种渠道,1997年,学校共筹资金1000余万元(其中政府拨款500万元,贷款500万元,学校自筹160万元),完成了A栋学生宿舍3200㎡、学生食堂1800㎡、校门60㎡、院墙3000㎡、道路200㎡的建设工程。二是力创一流窗口学校,注重基建的实用性。为此,从式样到色彩,从耐用度到价格,都是以一流的校舍、一流的设施为出发点,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三是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高三学生1997828日迁入新校。为此,陈明信副校长从3月份就基本上钉在基建工地,狠抓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民房拆迁等一系列工作。杨碧君副校长为保证师资到位,在市内市外、上下左右多方联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四是为了确保我校1998年整体搬迁,学校拟定了199891日前的工程进度计划,继续克难奋进,加快进度,争取二期工程如期竣工。

在夷陵中学的办学史上,1997—1998学年度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段,即部分搬迁的过渡时段。19978月,新校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学校分为两个部分,高一、高二的师生仍然留在果园一路老校区,高三的师生则迁入了开发区新校区。虽然新校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学校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但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校决心紧紧抓住建设新校的历史性机遇,开拓进取,负重前进,在建设一流教学设施的同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实现一流的管理水平。

围绕新校建设和提高质量这两项中心工作,以优化教育管理作为治校之策,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更加顺畅高效的管理体系,理顺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着力点:政教处重点抓校风,教务处重点抓教学过程管理,总务处重点抓硬件和服务质量,办公室重点抓内外协调,团委重点抓学生社团和文化活动,年级组在各处室指导和支持下负责年级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具体组织教学工作。各部门同心合力,确保政令畅通。

学校迁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极大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投入新一轮创业的热情,学校领导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加强了教职工队伍建设。为了打造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一方面采取重点培养、提供舞台、待遇倾斜的措施,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条件,一方面走以“研”促“教”之路,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更加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聘请了一位政治素质高、教学业务精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将青年教师安排到每个班兼任副班主任。

本学年度,教师的教学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教师借助学校购置的计算机、摄像机、投影仪、幻灯机、影碟机等电教工具,上研究课、示范课100多节,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改。

本学年度,学校在科学规范命题、严肃考风考纪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年级交叉命题的基础上,还实行责任命题教师制,每份试卷必须填写知识点和能力水平双向细目表,每次考试结束后,以备课组为单位评卷。二是年级交叉座位,每间考室安排两位监考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违纪舞弊行为严肃查处。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命题和考试制度,为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本学年,我校的会考和高考都非常成功——两次会考合格率均超过99%,高考上线率达84%

为了服务教学,学校加强了图书馆和文印室的建设。教工、学生阅览室除了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每晚对教师开放以外,学生阅览室周六、周日全天仍照常开放,使两个阅览室成为师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还为图书馆配置了三台微机,安装了深圳大学版的图书管理软件,购置了3000多元的电子读物,保证了图书馆自动化的软、硬件年内全部到位。同时,学校更新了文印室的设备,添置了多功能一体化机和两台微机,一台用于办公打字,一台用于教学管理,使我校从学生分班,到期中、期末教学质量分析,学生考试编号,排课程表,以及教学状况跟踪调查数据处理均实现了微机规范化管理。

为了广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学校成立了有400多学生参加的“百草园”文学社,聘请戴思源校长为名誉社长,多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为指导老师,并胶印内部刊物《百草园》,供学生发表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环保兴趣小组踊跃参加各级环保征文,自编自演环保节目,指导教师曾汉珠还应邀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戴河召开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

综上所述,作为过渡期的1997——1998学年并未因其“过渡”而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相反,这一学年异常紧张繁忙,极为高效务实,它既为夷陵中学第五阶段的发展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又为夷陵中学第六阶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在本学年即将结束的19987月,学校召开了第四届教代会,会上,陈明信副校长作了非常鼓舞人心的《关于夷陵中学总体建设规划的报告》,摘要如下:

学校建成后,将满足30个教学班、1800余名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学校占地面积110亩,第一、二期工程已征地95亩,9899年另征地15亩。

学校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大板块,总建筑面积45858㎡。其中教学楼5600㎡,校门45㎡,第一食堂1750㎡,第二食堂600㎡,三栋学生宿舍10043㎡,办公楼4500㎡,实验综合楼8000㎡,体育馆3000㎡,艺术楼2000㎡,教工住宅10000㎡,配套用房300㎡,游泳池1500㎡,挡土墙27000㎡。

学校建设总投入为6975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折款约为4745万元。经费来源为市政府拨款和学校自筹。


责任编辑: admin  审核: admin